我与特区报的故事 | 特区报让我逐梦到特区
余彩琴
2022-07-09 08:30

我今年42岁,经营着一家家政公司。我来自脱贫攻坚热播剧《山海情》的原型地——宁夏,剧中的人和事也都是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我和剧中的李水花一样:虽然历经坎坷,但依然热爱生活!

我热爱生活,但却不只是热爱自己的生活,我想成为一束光,给周围接近我的人带来一丝暖意。在工作以外的时间,我基本都是组织或参加公益活动,也常常利用周末和假期去寻访调查服务对象。我和《深圳特区报》就结缘于8年前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求助信息。

2014年2月,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紧急征集“熊猫血”的求助信息,前三天接到的电话基本都是周边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后来接到一个湖南的电话,她除了咨询一些有关孩子的详细问题,同时还有针对性地提供了诸多有效的帮扶资源。感动感谢之余,我问她是从哪里看到这条信息的,她说是《深圳特区报》上看到的。而我当时并不知道这张报纸,挂了电话后,她就把一张有《深圳特区报》报头的多媒体数字版新闻《求助微信引发的爱心快递》的截图发了过来,报道的主要内容就是我在朋友圈发的求助信息。

那以后有了一个爱心小高峰,100多个咨询电话基本全部源自《深圳特区报》的报道。沟通过程中,我了解到他们都是特区报的忠实粉丝,我好奇地问一位长者:“《深圳特区报》到底是一张什么报纸?我朋友圈的一条求助信息都能登报,不仅影响范围广,号召力还这么强!”长者意味深长地说:“这是深圳市委机关报,相当于咱们的《宁夏日报》。”

我开始好奇特区报的独特魅力,开始渴望了解深圳。从那以后,每天浏览《深圳特区报》公众号就是我的必修课。我除了了解深圳的地域、文化和经济等基础信息,也重点学习了这个“志愿者之城”的社会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的好方法、好思路。

作为一个热爱公益的人,我一直专注于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成长问题,我的梦想就是设计有关青少年的志愿服务项目去深圳参加每年一届的全国慈展会。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学习,我设计并组织实施的《农民工子女的助学项目》在第三届慈展会中获得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就这样,特区报让我认识了一个神奇的深圳:她不仅有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气魄,也有不失温度的文化气质底蕴。

逐渐地,我爱上了深圳。2019年1月,我独自来到了深圳。刚下飞机的那一刻,孤独和恐惧扑面而来:我担心我不能被这座城市接纳和呵护;我担心落脚的城市不是我心灵真正的家园……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开始慢慢融入这座城市,从观望到行动,从求职到创业,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见证着我的改变,我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向好发展,努力为这座城市贡献一份自己的爱。

工作之余,我依旧热衷于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2019年9月,经深圳市社会组织党委组织考察,我荣幸地被推荐为中共深圳市新兴战略产业类行业协会联合党委成员。今年3月,深圳疫情严峻,我和联合党委的各基层党组织的支部书记、积极分子一起组建了一支“疫情防控党员志愿者先锋队”,多次参与福田、南山、龙华等区的疫情防控服务工作。

所有的改变都是成长。《深圳特区报》像一位良师益友一直陪伴着我,给我温暖、力量和方向,支持着我突破自我、追逐梦想!

(原标题《我与特区报的故事 | 特区报让我逐梦到特区》)

见习编辑 陈桥魁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郑蔚珩

(作者:余彩琴)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