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中小学里,博士当老师是怎样一种体验?

读特记者 姚卓文 林洲璐 文/图
2017-09-06 20:57
摘要

龙岗区福安学校校长杨勇:不忘初心,爱每一个孩子1999年,西南师范大学教学论硕士毕业的杨勇从老家四川来到深圳,到现在一直扎根龙岗教育,他从一位普通教师成长为深圳名校长。

学历层次高,是深圳教师的一大特点。在全市高中学校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23.02%,当中还有不少博士学历的老师。

他们有着光芒四射的学历,也不乏光鲜的履历,然而他们却在最美的年华选择投身深圳的基础教育,开启人生新旅程。

这些博士老师为何钟情于深圳的基础教育?他们的到来给学校带来了哪些变化?自己又有怎样的成长与收获?教师节前,小通君采访了多位博士教师和校长,倾听他们的感受和经历。

深圳市高级中学曾弦:

上好一节课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在深圳市高级中学国际体系担任生物老师的曾弦,是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在华大基因研究院从事7年的科研工作。

曾弦出生于西安的书香门第,父亲是大学教师,母亲是中学老师,从小成长在教师家属大院里,本科和硕士就读于师范院校,从小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氛围所熏陶和感染。

所以,在曾弦看来,从一名研究人员到人民教师的身份转换是自然而然的。“我不认为有博士学历的人担任中学老师是大材小用,相反,我觉得自己有太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如何上好一节课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经常向前辈们请教,观摩很多课堂,时时刻刻都在充电。”

曾弦在华大基因工作期间,经常作为课外导师走进高级中学的课堂,指导学生从事小课题研究,如今,作为一名教师,她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的机会带学生们走进华大基因研究院,感受科学的魅力。

“由于国际体系的学生面临的是AP、IB或SAT等国外考试,对学生的观察、记录、设计、统计、分析等实验技能要求更高,所以在课堂上,我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意识和技术钻研意识,而我的科研实践经历是我的优势,我能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

曾弦记得,在一次讲授“基因技术”的课堂结束后,丰富的案例和精彩的讲述赢得了全班同学持久、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感受到一名人民教师的神圣感和责任感。”

曾弦去年10月进入高级中学,这是她的第一个教师节。 “我希望在今后的职业生涯能与学生一起提高、成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更多的孩子们一起领略到生命的神奇和学习的乐趣。”

深圳第二实验学校刘玉鹏: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从去年开始,深圳第二实验学校校园里多了几位年轻博士的身影,北京大学博士刘玉鹏就是其中一人。去年9月,刘玉鹏来到深圳第二实验学校,成为一名高中化学老师。谈及自己投身深圳基础教育的原因,刘玉鹏认为,教书育人比从事科研工作更适合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也是更直接地服务于社会,因此选择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深圳作为改革创新之城,在教育改革创新方面同样走在全国前列,工作更具挑战性。

初到二实,刘玉鹏就被赋予承担学校化学创新实验室建设的重任,这对于一个希望在科研和教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新学年开始,他还将带三个班的化学课,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更多了。

作为北京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一名博士,刘玉鹏在过去一年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将自己的掌握的前沿科研知识与教学更紧密地结合,帮助学生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为此,在课堂上,刘玉鹏习惯将前沿的化学知识、科研成果与高中物理知识融合,通过完整的逻辑思维过程和学生一起分享化学所带来的乐趣。“深圳的学生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他们想法很多常常能给你惊喜。”刘老师说,作为一名老师,能用知识点燃孩子们的求真之火,总有满满的幸福感。

目前,刘老师负责筹建的化学创新实验室已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预计今年10月即可投入使用,“实验室除了有满足中学的实验设备外,还有多台大型的一起,可以操作一些大学教学的实验。”刘玉鹏兴奋地说,接下来他将好好利用创新实验室这个平台,让学生能够开展一些简单的科研课题探究,并帮助学生做好高中与大学课程的衔接,努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

龙岗区福安学校校长杨勇:

不忘初心,爱每一个孩子

1999年,西南师范大学教学论硕士毕业的杨勇从老家四川来到深圳,到现在一直扎根龙岗教育,他从一位普通教师成长为深圳名校长。龙岗区清林小学创办于2002年9月,作为这所全新学校的第一任校长,杨勇提出“办一所有美好童年记忆的小学”,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理念的灵魂。

经过短短12年的发展,清林小学迅速成为国内小学的佼佼者。学校从无到有、从创立到卓越,杨勇把这段历程以及办学理念形成一本著作《教育如此迷人——好学校是如何成长的》。

期间,杨勇对攀峰教育理论高峰的渴望不曾停止,他决定继续深造。2004至2007年,他在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读教育学原理方向的博士。“读博士给我带来最大的影响是,我能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底线、底色和底蕴是什么,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康力、道德力和智慧力。我提倡‘小教大爱’,用心爱每一个孩子。“ 杨勇说。

2014年,杨勇到九年一贯制的福安学校担任校长。面对新的起点和挑战,杨勇始终不忘初心。凭借深厚的教学理论素养,20多年来,杨勇坚持写教育随笔的习惯,对课程改革、学校治理、特区教育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他曾在一篇随笔中写道,“曾几何时,我们作为懵懂之人走进学堂,喜欢与我们玩在一起、呵护我们心灵温暖的老师,可今天我们已成为师者,可否记得这些初心?作为一名教师,无论取得多么高层次的学历,获得多么大的荣誉,有多少年的教学经验,我们都应不忘初心。”

编辑 高原

(作者:读特记者 姚卓文 林洲璐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