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助者到助人者:戒毒康复人员社会融入路径探索”主题媒体沙龙举行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杜澎
2022-06-20 17:07

日前,在第35个“6·26”国际禁毒日到来之际,由深圳市温馨社工服务中心与中国好公益平台、南都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从受助者到助人者:戒毒康复人员社会融入路径探索”媒体沙龙在深圳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本次沙龙邀请国家禁毒办专家库成员、云南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莫关耀、深圳市罗湖区慈善会罗湖政协委员公益基金管委会副主任王文晖、深圳市禁毒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协会秘书长黄楠、深圳市温馨社工服务中心常务副总干事、国家高级社会工作师王璐、深圳市温馨社工服务中心禁毒领域总监王良玉、“馨起点朋辈辅导员团队”负责人石柱等出席,同时还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多家媒体记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会。媒体沙龙现场通过主题分享、圆桌对话、媒体问答等环节,围绕戒毒康复人员社会融入困境及解决方案,以温馨社工“馨起点”朋辈辅导员项目为焦点,探讨了该服务模式将戒毒康复“过来人”发展为朋辈辅导员,使其在自助互助的氛围中助力禁毒工作这一路径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戒毒康复人员的社会融入面临多重阻碍

沙龙一开始,南都基金会秘书长彭艳妮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南都基金会开展系列媒体沙龙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媒体让更多公众了解公益组织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方法和成效。“本期沙龙聚焦禁毒问题,公益组织可以在禁毒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2020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近年来,在我国禁毒工作大力推进的背景下,全国登记在册的现有吸毒人员数量逐年下降。截至2020年底,全国现有吸毒人员180.1万名,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人数300万名,为我国现阶段禁毒社会化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需大力巩固这一群体的积极戒毒康复经验,促进其生命重建和回归社会。

禁毒工作经验表明,社会大众对戒毒康复人员的标签化、歧视和排斥为他们重新回归社会、开启新生活带来诸多压力和障碍,成为他们戒毒康复过程中的风险因子,可能会促使戒毒康复人员重新回到原先沾染毒品的负面人际圈,极大提高其复吸的风险。

国家禁毒办专家库成员、云南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莫关耀作为第一位嘉宾发表了《戒毒康复人员社会融入现状及服务模式探究》主题演讲,从吸毒、复吸原因分析、开展社区戒毒康复的意义、吸毒人员社会回归帮扶工作的政策法律研判等角度出发,提出了戒毒人员朋辈教育的优势。戒毒人员的成功康复需要生理、心理、社会层面的共同发力,使其在生理脱毒后,能建立积极正向的人际交往圈、修复家庭支持关系、回归正常就业,从而在社会生活中重建个人价值。

深圳“馨起点”朋辈辅导模式成效显著

朋辈辅导/同伴教育作为一种禁毒服务模式,在世界其他国家地区已经有较长时期的发展,其服务有效性已获得大量定量、定性实证研究的验证。温馨社工是较早提供禁毒戒毒领域服务的社工机构之一,在深圳市禁毒办的指导下,一直探索朋辈辅导模式与禁毒工作的结合,经过多年摸索前行,逐步形成有深圳特色的“馨起点”朋辈辅导服务模式,有效地降低了服务对象的复吸率和风险行为,鼓励服务对象参与禁毒及其他公益服务,持续为社会贡献能量,提升了服务对象的自我效能感。

本次媒体沙龙中,温馨社工常务副总干事王璐、禁毒领域总监王良玉分享了“馨起点”朋辈辅导服务模式介入戒毒康复人员社会融入的成效。由温馨社工发起的“馨起点”禁毒朋辈辅导服务项目自2015年开始,已成功帮助超过50名朋辈辅导员维持操守、回归社会,并带动这些成员为百余名吸毒人员提供了帮扶咨询,在戒毒所和社区开展了超过150场“现身说法”禁毒帮教宣传,支持超过了600场禁毒宣传活动,在帮助戒毒康复人员家庭关系修复、社会融入、职业赋能培训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社会大众对这个特殊群体的负面认知。

“馨起点”朋辈辅导员团队负责人石柱,也分享了他个人是如何从一名吸毒者成长为广东省首位有吸毒史却成功考取助理社工师资质的禁毒社工的生命历程,讲述了他是如何在七年时间里,从一个人到一群人,逐步搭建起广东省第一支本土过来人禁毒志愿者团队“馨起点”的生命故事。

据悉,以“馨起点”为代表的朋辈辅导服务模式已经在珠三角地区逐步推行开来,形成星火效应。馨起点团队在向多个层级的禁毒相关部门沟通汇报时,均获得正向的认可,认为该模式对于促进戒毒康复人员社会融入、消除社会歧视有正向的影响。

编辑 昌慧  审核 麦苗茵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杜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