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君:晚清史与中国近代史之别
李冬君
2022-06-14 11:00

“晚清”,还停留在中世纪,在时间上,多指1840年以后。而近代史则要走出中世纪,不过,中国近代史迈出的脚步,在时间上有可能更早。

进入中国近代史,我们首先碰到“一扇大门两块牌子”。

“一扇大门”是中国,“两块牌子”指晚清和近代,它们在同一时空发生了。我们“一只脚同时踏入两条河流”,进入晚清史与近代史重叠的历史之河了。

“晚清”二字,专指走向末期的清王朝;“晚清史”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清朝为对象。而“近代”二字,则以“近代性”为标的。因此,“中国近代史”是“近代性”的中国历史,在时间上,贯穿了二十世纪。

近代史里,包含了晚清。这种包含,不光是时间上的贯穿,比如晚清以后的民国史,其实还在完成“近代性”问题,也还是近代史。民国不仅已经跨越了以王朝为主流的拘囿,而且涉及到王朝以外的历史空间,例如,江湖和山林、塞外和海外、东洋和西洋,都纷纷独立于王朝之外,而为近代所覆盖。更有反对晚清王朝爱新觉罗氏抑或叶赫那拉氏的那些人和事,均应该立于国史和近代史的新篇章,无须纠结于必欲在晚清史上赘留一笔。

提起明末志士,有些被列入清史,就使他们的意志蒙羞。因为他们绝不会同意自己是清王朝的人,无论郑成功,还是八大山人朱耷,抑或王船山等,他们都不会承认自己是清朝人。而清史,却以“清人”来称呼他们,且延续至今。

因国史意识的欠缺,以至于让这些与前朝不共戴天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徘徊,不往清史里去便无处可去。

以《清史稿》为例,纂修者多为清室遗臣,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循旧史老例,持传统二十三史立场,自1914年设馆修史,至1928年修成,翌年被禁。第一提出禁《清史稿》者,为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

易呈文国民党行政院,说:“彼辈自诩忠于前朝,乃以诽谤民国为能事,并不顾其既食周粟之嫌,遂至乖谬百出,开千百年未有之奇。”修清史,乃晚清遗老们分内之事,不过,将民国里的人和事纳到清史里来谈,把那些不想入也不应入清史的近代人物放到清史里,就连国史意识尚未自觉的易培基都感到别扭了。

萧一山著《清史大纲》,以郑成功为清史第一人,郑成功亦可谓反清复明第一人,而萧一山著书,反以他来为清史开篇,其立场虽在近代,但其着眼仍在传统王朝体例,所以他写近代仍以清史名之,书名《清史大纲》。萧氏本意,是以郑成功为中国近代史开端,其不妥在于,郑氏一生反清,到头来却被算作清人。

时间性,并非近代史的唯一尺度,近代史要以“近代性”为准。“晚清”,还停留在中世纪,在时间上,多指1840年以后。而近代史则要走出中世纪,不过,中国近代史迈出的脚步,在时间上有可能更早。如,世界近代史研究有以为中国近世应从北宋开始,亦有以为中国近代史应始于明中叶以后。由此可见,历史的进程,并非如直线一条,总是往前走,有时会中断,有时会回头,例如,崖山海战、清军入关,近世的历史进程,总是被曲折化;近代化被打断,山破头,水断流,迫使中国历史百转回环。

如果我们同意“清朝走向没落是晚清史,中国走向近代性是近代史”,那么就可以确认中国近代史可以溯源至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始,或上溯至中国传统书院和民间海权滥觞起。

(作者系历史学者)

(原标题《晚清史与中国近代史之别》)

见习编辑 饶欢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郑蔚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