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马田小学:以“新基础教育”研究撬动课堂教学全面改革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奋强 通讯员 何军华 文/图
2022-05-31 20:30
摘要

课堂变革——凸显特色,形成品牌纵观马田小学“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各学科均以开发学科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作为研究的根本任务,从最初的“散点化”走向现在的“系列化”“特色化”,已形成鲜明的课型特色和学科品牌

在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宏大坐标上,光明区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相称的教育。

全新的历史节点上,2018年5月,光明区马田小学与华东师大“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签约,正式加入“新基础教育”研究行列。“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在于师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通过整体转型变革,发展成为具备“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之特质的现代新型学校。马田小学结合“新基础教育”理念,重构了管理组织框架,科学制定阶段性发展目标,发挥学校领导与管理团队的“头马”引领作用,赋能中层权限,激活团队组织能量,各层级执行力得到显著提升,规范有序、团结协同、齐抓共管、运行高效的学校治理新格局逐渐显现,为实现创造师生校园新生活、“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时代新人”发展目标进行了丰富而扎实的实践。

光明区马田小学全景

记者近日借该校面向全国“新基础教育”共生体学校开展“精品课开放”活动的契机,对该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情况进行深入探访。据蔡晓珊校长介绍,“新基础教育”倡导的课程育人理念跟刚颁布的“新课标”是完全契合的,两者都强调要开发学科的育人价值。她引用华东师大“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李政涛教授的话,解释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新课标”是国家标准,代表全国教育的价值取向,而“新基础教育”通过20多年扎根一线、深入学校和课堂开展研究与实践,以自己的学派理论、话语体系和行动方式来践行“新课标”,“新基础教育”强调的大板块结构化教学,所有的教学设计、反思、评价等实践要求都是以“新课标”为依据的,开展的研究就是以“新基础教育”的魂魄去创造性的转化和运用“新课标”。

马田小学经过四年“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究竟凝练出了哪些独特的经验和成效呢?

核心:研学“新基础教育”理论,理念思维突变

四年来,马田小学战略路径非常清晰明确,坚持“理论先行”,持续引领教师深入研读“新基础教育”理论,促进教师理念更新、思维转变;结合学校“千里马文化”建设,坚持夯实日常、综合融通、学研并行,将“新基础教育”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研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化于效,促进师生生命蓬勃成长,加快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

重心:学科建设形成特色,教师专业持续成长

自开展“新基础教育”研究以来,马田小学以课堂教学变革为学校整体转型变革的“突破口”,遵循“骨干先行,滚动发展”的原则,建立各学科教师研究梯队,升级校本教研机制,各学科组、教研组以课型研究为抓手,聚焦课题研究,挖掘学科的育人价值,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从粗放的研讨方式到精细的教研分工,从封闭的课堂教学到互动生成的课堂变革,各学科组、教研组始终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积极实践并改善课堂状态;老师们从学生立场入手,教在学的起点上,基于学情研制适切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关注学生的学,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或教学策略;着眼学生成长,开展个性化教学评价。各学科组、教研组教师在扎根日常的研究道路上学、思、践、悟,在变革实践中不断生长。

“新基础教育”专家集体在马田小学开展中期评估

扎根日常——创新教研,形成机制

为促进“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研究从“全、实、深”逐步走向“精、特、美”,着力推进课堂教学实践研讨日常化、常态化开展,促使师生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生命成长体验,马田小学形成了独特的研讨机制,确立了“三共同”教研制,各教研组、备课组以“共同备课——骨干初建——研讨反思——重建推广”的研究范式,扎根日常持续教研,纵深打造特色课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课堂变革——凸显特色,形成品牌

纵观马田小学“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各学科均以开发学科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作为研究的根本任务,从最初的“散点化”走向现在的“系列化”“特色化”,已形成鲜明的课型特色和学科品牌。

语文教研组已形成覆盖低、中、高各学段的四大课型——古诗词教学师生互动、二十四节气古诗词、七彩童诗、“1+X”拓展阅读等品牌课型。比如,“古诗词教学课型”的特色做法是采用“教结构用结构、长程两段设计”理念,从单一篇目教学、单元教学转为群诗、组诗教学,从认识一位诗人转为认识同类一群诗人,将古诗词教学以“任务群”“大单元”等方式加以设计,彰显古诗词课型独特的育人价值。

数学教研组以“学习+实践+反思”的思路开展课型研究,在数概念、数运算、规律探究课型的研究过程中逐渐积累丰富经验,并积极拓展新课型,如数量关系、统计教学课型,以课型研究推动课堂教学发展,形成课型品牌。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4月23日赵兆炯老师执教的《加权平均数》作为“新基础教育”小学精品课例向全国共生体学校展示交流,受到广泛好评。

英语教研组研究的重点课型有低年级的词汇句型教学、中高年级的故事教学、语篇阅读教学、支架式写作教学等。专家的持续深入高位指导、科组教师的团队教研,使得整个教研组的教研风貌发生巨变。

体育教研组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健康素养为己任,形成了以“篮球、足球、武术、定向越野”为特色的学科品牌,近年在各类比赛中成绩显著。定向社团2017年和2018年参加全国青少年定向越野锦标赛2人获全国冠军,2020年广东省定向公开赛获团体第一名;武术社团于2019年深圳市武术公开赛中荣获28金10银6铜,2020年广东省青少年武术锦标赛一等奖18人次;篮球社团四年夺5冠(省级1次、市级1次、区级3次),2020年获深圳市校园篮球班级赛小学男子组冠军。

科学教研组渗透“重心下移”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动脑动手。在2021年第73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上,马田小学六(4)班林成钰、五(5)班曾志涛同学的发明创新作品分别获得国际发明金奖和银奖。

美术教研组的绘本课程是“新基础教育”研究过程中生成的,以全校普及、社团提高为路径,开设绘本欣赏、绘本创作、绘本融合三大课型。

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踊跃

悉心:专家团队长期指导,师生尽显“黑马本色”

“新基础教育”专家团队的老师们持续四年对马田小学进行指导,兢兢业业、严谨认真地“手把手、面对面”地教老师们“思、变、重建”,语文、数学、英语、班队、综合(体育、音乐、美术、科学)6位专家进校指导共81次,指导各梯队骨干教师158人次,指导研讨课158节,指导工作是“真实、贴地”的,马田小学师生的成长也是显而易见的:

研究团队磨炼成长,名师数量“十倍跨越”

马田小学“新基础教育”研究骨干团队不断发展壮大,各学科骨干持续成长,学校实现了从2018年仅有3位区骨干教师到目前拥有30位区级名师(12人为区名师,18位为名师培养对象)的十倍大跨越,这些名师全都是“新基础教育”研究团队中各梯队的骨干教师。“新基础教育”中的“成事成人”理念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真正得到了体现。比如,朱子鼎老师2018年获得深圳市中小学美术优质课比赛一等奖,2020年获得深圳市优秀教师;陈智老师研究的《校园篮球社团文化打造案例》获评全国活力校园100强“最佳课外体育活动案例奖”,参加2022年深圳市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获市一等奖,他还获得2022年光明区五一劳动奖章;陈甲坤老师在新冠疫情期间组织学生开展“居家玩伴团”活动被评为2020年深圳市在线教学先进教师等。

马田小学整体变革,近年连获国家级荣誉

四年来,马田小学整体变革成效显现,相继获得2021全国创新型学校、2021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20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广东省科普示范学校、2021第七届深圳教育改革创新阅读特色学校年度奖、中华诗教深圳示范区建设项目试点学校、深圳市2022年春季学期在线教学优秀学校等一大批荣誉。

胸有海岳,心定如磐,必能奔腾致远!马田小学下一步的目标是创建“新基础教育”基地校,将继续引领师生创造幸福校园新生活。该校未来一定能够绚丽而精彩绽放,展现出更加壮阔的“万马奔腾,气象万千”的教育新生态。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 刘思凡  审核 麦苗茵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奋强 通讯员 何军华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