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将支部建到“家门口” 构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奋强 通讯员 雷辉 吴又洛 熊伟 文/图
2022-05-31 17:06

光明区广泛成立党群战疫先锋队。

让党旗高扬在解难纾困第一线,让党建深入到服务群众最前沿,让基层治理深入最末梢,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是光明区“家门口”党建的使命和初衷……

近年来,光明区大抓基层、大抓支部,通过将支部建在“家门口”、阵地落到“家门口”、服务送到“家门口”、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让群众能够随时随地看到党组织、找到党组织,有力推动党的神经末梢与基层治理单元融合,群众的事有人管、有人办,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极大改善。

支部建在“家门口” 搭起党群“连心桥”

“您好!请问您和您家人都接种新冠疫苗了吗?”“对于接种事宜有什么不了解不明白的地方吗?”……走街串巷宣传,上门入户动员……连日来,“红马甲”们夜以继日、披星戴月,充分利用晚上时间开展入户走访,引导符合条件的人群主动接种、积极接种、应接尽接,并且主动认领接种疫苗任务。

新湖街道乐府花园小区党支部详细确定“路线图”、绘好“时间表”,对社区群众的疫苗接种时间进行精准划分,按照摸排人数定时接种,群众卡着时间点就可以接种疫苗,实现中午“不断档”、节假日“不打烊”,方便群众随到随打、不间断接种,打通新冠疫苗接种“最后一公里”,做到疫苗接种服务有“速度”更有“温度”。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疫苗接种专项行动是以便民惠民为出发点,采取“上门入户+车辆接送”相结合的接种疫苗模式,对部分老人因行动不便无法到社康接种疫苗,党员干部主动“上线”,让行动不便的老人能够在“家门口”接种疫苗。

“疫情期间,去医院看病手续繁多,小区党支部为我们开通了绿色通道,真是太贴心了!”

针对勤诚达正大城住宅小区居民提出的疫情期间看病难问题,小区党支部号召小区党员争当“红色阿姐”“红色管家”,并以各个楼栋为节点逐家逐户核实情况,链接社康资源,为有看病需求的居民开设绿色通道,推动入住的1636户小区居民进行疫苗接种和核酸检测。

据悉,光明区通过将支部建在“家门口”,近三年来,全区党组织由600多个增至1735个,增长187.4%,增长的党支部多数建立在基层一线,让群众随时随地看到党组织,有困难能够依靠党组织。

针对122个全科网格,在每个全科网格成立一个党支部,选派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担任网格党支部书记,将社区党员、街道机关党员、两新组织党员、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等“五员”全部纳入网格党支部管理。疫情期间,1.1万人规模的“党群战疫先锋队”延伸下沉到122个全科网格,实现了抗疫力量与最小治理单元的有机结合,筑牢战疫“红色堡垒”。在符合条件的城中村建立32个党支部,推动城中村围合式管理,推进物业公司进城中村,充分发动居民党员、楼栋长开展“行走村落”行动,结合扫楼、巡查、劝导核酸检测等工作,走街串巷上门服务24800人次。标准化建成住宅小区党支部82个,覆盖100个小区,小区党支部在宣传政策、开展便民服务、协调解决矛盾纠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还在土地整备、治水提质、疫情防控等一线建立120多个攻坚型临时党组织。土地整备考核连续六年排名全市第一;长松路等6条断头路建成通车、轨道13号线全线动工顺利推进,在科学城重点项目建设一线再现特区成立之初干事创业火热场景。

暖心奶奶戴洁联。

阵地落到“家门口” 构筑群众“微家园”

“小区的事情,邻居进来讲讲,大家交流交流,很多事情就解决了。”一位60岁的老党员表示在党群阵地与邻居们交谈格外开心。

2021年以来,光明区全面深入推进党群服务阵地“藤蔓计划”,社区、小区、全科网格、两新、新兴领域等各类党群服务阵地进一步向群众身边延伸,构建15分钟便民服务矩阵,让党员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组织、享受便利服务。

“在工地门口进行核酸采样,既避免了出现人员扎堆聚集的隐患,也免去了往返的路途奔波,对于我们来说很是方便。”在“筑梦·红色家园”党群服务中心做核酸检测的一名工友说。

在勤诚达正大城住宅小区“建设期”,玉塘街道已将党建服务触角延伸到重大项目建设中,通过统筹整合各方力量,在勤诚达正大城四期生活区创新打造了全省首家建筑工地党群服务中心——“筑梦·红色家园”。同时积极组建红色家园党支部,推选长圳社区有50余年党龄的“暖心奶奶”戴洁联同志担任党支部书记,形成以党支部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目前,光明区已打造83个园区党群服务中心以及勤诚达项目工地等3个移动式“筑梦·红色家园”建筑工地党群服务阵地,推出“大篷车”流动服务站点。“筑梦·红色家园”通过搭建“党支部+社工+志愿者”平台,为工友提供心理咨询、简单医疗、亲子服务等。

今年3月以来,为积极配合全市开展三轮全员核酸检测,光明区88个党群服务中心(站点)化身为抗疫服务中心,为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党员志愿者、热心群众等“逆行者”提供贴心核酸检测、放心物资集散、舒心休憩场地、安心心理健康、暖心宣传关爱、热心志愿认领等“六心”服务。

走进抗疫服务中心,桌椅床被、零食饮品等一应俱全,供一线人员临时休息、补充能量。

“抗疫服务中心开放以来,我们每天都过来这里休息,工作人员还主动给我们倒防感防暑汤,真的太贴心了!”几位医务人员说道。

“此心安处是吾家”。党群服务中心迅速平战转化,化身“健康驿站”“休憩小屋”“安心盲盒”“志愿集市”,已然成为广大逆行者和群众的“安心屋”。

服务送到“家门口” 暖到群众“心坎上”

“真没想到,可以在家门口办理高龄老人津贴认证,不用再到处跑路,对我们老年人真是关心到家了。”家住根竹园社区的张大爷说。

根竹园社区位于马田街道的西南部,毗邻宝安松岗,党群中心坐落在社区一个花园小区,总面积为2450平方米,设有一体化办公服务区域和10个功能活动室,为居住在附近的近20000名群众提供综合服务。依托“家门口”党群服务阵地,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为群众提供高龄老人津贴发放、失业登记、残疾人康复等50余项站点服务,以及政策性住房信息查询、法律援助、职业资格认定等170余项网上服务。

自前年以来,每逢节假日期间,光明区玉塘街道红星社区在红星文化广场持续开展便民服务大集市活动,招募社区义工设立爱心义诊、爱心补衣、爱心义剪、法律咨询等摊位,为辖区居民提供义诊、义补、义剪、义询等集针对性、实效性、多元性为一体的“一站式”便民服务,将党群便民服务大集市真正开到群众“家门口”。

据悉,光明区依托党群服务联盟下沉14个联盟成员单位服务资源,每单月第二个周末在31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党群便民服务大集市,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有针对性、实效性、多元化的服务。“像过去赶集一样热闹,服务项目很实在。”这是光明社区一位经常参加党群便民服务大集市的居民发出的感慨。

这样的“便民服务大集市”只是光明区下沉各类服务资源的一个缩影,光明区还通过打造“1+8”党群服务联盟,推出政务、法律、教育、健康等100项服务清单,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效便捷的服务。

此外,光明区广泛凝聚服务力量,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各街道分别组建“红小二”“红领居”服务队,开展助老、助残、助医、助学等结对帮扶服务80余项。疫情期间,开展卡口查验、核酸检测、扫楼、送餐送物等服务工作,推动战时围合管理更加精准、更具韧性。

矛盾化解在“家门口” 解开群众“心疙瘩”

“这里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立了群众诉求服务大厅,社区里的问题基本不用到区里,内部就能解决。”凤凰街道一名党务工作者说。

流动人口多、出租屋数量大、群众诉求多元,是光明区开展基层治理的“老大难”问题。近年来,光明区将党群服务阵地与群众诉求服务中心结合起来,既帮群众解决诉求、化解矛盾,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一体化打造群众诉求服务阵地,本着“党建引领、方便群众、就近服务”的原则,整合全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现有场地资源,在全区创新搭建了197个群众诉求服务实体大厅(站),同步畅通诉求服务网上反馈渠道,着力打造“500米诉求服务圈”“500米公共法律服务圈”“500米社会心理服务圈”。

“我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把群众心中的‘大石头’化解成‘小石子’,遇到小事提供解决方案,遇到大事提出方向建议,避免矛盾纠纷进一步激化。”光明区诉求服务大厅工作人员这样说。

近年来,光明区不断充实群众诉求化解力量,除4000余人队伍的全科网格员、3.6万余人的平安员队伍外,各级党组织书记、住宅小区党员、社区老党员、社工党员、党员“红小二”以及社区、住宅小区、两新等各类党组织也积极参与。新湖街道楼村社区“陈老调解工作室”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调解室由楼村社区5名退休老干部组成,平均年龄68岁,最年长的77岁。调解工作室凭借老党员的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广泛的群众基础、扎实的调解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积极参与社区居民家庭矛盾调解、企业劳工劳资解决等工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及时处理和反映民众诉求。

一个鲜明的党建品牌就是一张璀璨的红色名片。党建在“家门口”开展,党的温暖吹进千家万户,拉近的是党群距离,加深的是党群感情。光明区坚持把支部建在“家门口”,党员回到群众中,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打通科学城发展的“任督二脉”,为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贡献力量!

编辑 刘春雨  审核 麦苗茵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奋强 通讯员 雷辉 吴又洛 熊伟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