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绿皮书:生活垃圾分类未来出路首要解决末端处置问题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2022-05-29 12:40
摘要

5月29日上午,南京林业大学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生态文明绿皮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2)》,并指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之所以难分,是因为分类的垃圾并未得到有效的末端处置。

529日上午,南京林业大学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生态文明绿皮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2)》,并指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之所以难分,是因为分类的垃圾并未得到有效的末端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未来出路,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末端处置问题,只有解决末端处置问题后,再通过前端源头分类及创新管理手段、机制和理念才能破解当前垃圾分类结构性困境。

该绿皮书认为,尽管我国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垃圾分类对资源回收利用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已有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的垃圾分类实践所表现出的结构性困境,仍致使垃圾分类长期徘徊不前的窘境。即使是最早实施强制分类的上海市,其垃圾分类实效也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反思既有垃圾分类失败教训,探寻更有效的垃圾分类出路,就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现实问题。

该绿皮书称,归根结底,当前很多垃圾分类试点城市过于重视垃圾分类形式而轻视垃圾分类实质,很多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的政府管理部门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垃圾分类需要几十年,是几代人才能完成的公共事务。但是这些垃圾分类试点城市政府忽略了自身已经探索了近三十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以往要求政府提高管理能力、健全法律制度以及加大教育投入等都不能根本解决垃圾分类结构性困境。

该绿皮书建议,要完善末端处置技术,分阶段推进前端源头分类。

当前很多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在并不具备完善的末端处置技术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前端源头分类,收效甚微。即使有个别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基本建成末端处置设施,却因末端处置能力较为有限,无法全部处置被分类的垃圾,导致前端源头分类后的垃圾被重新混合收运处置。

因而当前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应加大对末端处置技术的资金投入,在未探索出完备的末端处置技术之前,应分阶段推进前端源头分类。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具有末端处置技术之前,主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并适当进行垃圾分类试点,以求探索成熟的分类经验;第二阶段在具备末端处置技术但不具备城市分类垃圾总量处置能力之前,有步骤地推进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确保分类后的垃圾总量不能超出末端处置能力;第三阶段在具有末端处置技术和城市分类垃圾总量处置能力后,依托强制垃圾分类政策,配合有效的垃圾分类管理手段,稳步推进城市全民参与垃圾分类。

同时,该绿皮书建议,创新垃圾分类管理手段,应用智能技术强化监督。政府应当创新垃圾分类管理手段,逐步推进垃圾分类智能化,以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替代垃圾分类各个环节的劳动力,以降低垃圾分类的人力成本,提升垃圾分类的效率。一方面,以推动居民深度参与垃圾分类为目的,应用智能化辅助软件和设备,减少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等过程中的人力成本;另一方面,以助力政府精细管理和实现社区精准治理为目的,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实现分类用户、分类设备、社区治理、政府管理之间的无缝连接,推进垃圾分类数字化管理。与此同时,由于人工智能具有技术黑箱”“技术主观性等潜在风险,政府在应用垃圾分类智能技术强化监督时,还应加强风险防范,实现依靠智能化有序推进强制垃圾分类。

此外,该绿皮书还建议,有序引导物业参与垃圾分类,探索购买垃圾分类社会服务。充分发挥社会文明引领作用,提升居民垃圾分类责任意识。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原标题《生态文明绿皮书:生活垃圾分类未来出路首要解决末端处置问题》)

编辑 编辑-张克(客户端)审读 刘春生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