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继续介绍深圳改革创新经验做法——创新发展创造新成就

2016-05-12 17:01
摘要

如今,深圳涵盖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机器人等在内的未来产业规模已超4000亿元,深圳涉足机器人及智能产品领域的企业已超过3000家,产业规模超过480亿元。

大尺度

《光明日报》:开放发展新引擎

这是特区中的特区、试验田中的试验田。4月27日,广东自贸试验区前海蛇口片区迎来一周岁生日。一年前,前海还是规划中的图纸、沙盘。一年后,一座国际化的现代新城已具雏形。

截至4月15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累计注册企业突破9.1万家,注册资金超过4万亿元,实现增加值1119亿元。前海蛇口片区正成为我国粤港澳合作的新平台、自贸区建设的新标杆和深圳经济增长的“潜力股”。

一年来,片区管委会先后出台《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建设实施方案》《前海蛇口自贸片区2015年工作要点》,聚焦先行先试的创新特色,制定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金融、深港合作、法制、人才、体制机制6大创新方案。

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杜鹏介绍,在自贸制度创新方面,片区推出以“降门槛、提效率、便企业”为核心的146项制度,其中35项为全国首创,实现外资企业注册时间从20个工作日压缩到3个工作日。由此,片区成为企业运营成本低、创新空间广、投资收益高的重要集聚区。

作为我国唯一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示范区,前海一直在积极探索法治建设实践。前海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王锦侠介绍,去年1月成立的前海法院在全国首创了“E送达”司法服务和“港籍陪审”制度。设在前海的深圳国际仲裁院是全国唯一以地方立法形式规定、以法定机构模式管理运作的仲裁机构,建立了以国际化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机构,保障了仲裁机构运作和仲裁庭办案的独立性。

借鉴香港的法治建设经验,建立与国际通行商业规则无缝对接的前海商事法律规则体系,前海的法律服务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国已经设立的9家粤港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中,有6家在前海。前海还探索设立民办非企业单位——深圳市蓝海现代法律服务发展中心,建立了国内第一家域外法律查明平台。

(原载于5月11日《光明日报》4版)

《经济日报》: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石

不论是以女装、珠宝、手机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还是以无人机、机器人、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深圳企业在经济增速放缓、传统制造走势低迷的大环境下,通过不断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驱使“深圳制造”不断迈向高端化。深圳也一跃成为国内乃至全球制造业重镇,走出了一条有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全面助力企业做强做大,深圳市今年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三个文件,以期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

通过“三来一补”“贴牌加工”起家的深圳服装产业,正经历着转型与创新带来的蝶变。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深圳服装业加速完成了从出口加工到自主品牌、从传统产业向时尚创意产业的转型,逐步形成了配套完善的产业体系和聚集优势。眼下,深圳女装更是与时俱进,将“互联网+”充分融入到产业发展中。

深圳手机近年来也同样完成了迈向国际品牌的升级。在一众“头雁”的领飞之下,深圳手机产业正改变着全球手机市场格局。据深圳海关统计,2015年深圳市出口手机5.4亿台,同比增加5.3%;价值1844亿元,增长8.6%;出口平均价格为每台338.4元,上涨3.2%。

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同时,航空航天、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正逐渐成为深圳发展的新增长点。

如今,深圳涵盖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机器人等在内的未来产业规模已超4000亿元,深圳涉足机器人及智能产品领域的企业已超过3000家,产业规模超过480亿元。今年一季度,深圳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达995.14亿元,增长11.9%。产业结构的优化,带来的是深圳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去年深圳市全口径财政收入7238.8亿元,增长30.2%。此外,过去5年深圳已淘汰转型低端落后企业约1.7万家,深圳制造业正加速迈向高端化,深圳经济发展的含金量亦随之不断提高。

(原载于5月11日《经济日报》头版)

来源 光明日报 经济日报

编辑 波塞冬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