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报战疫记①|揭秘宝藏新闻人的“搬砖”故事
深圳报业集团
2022-04-26 14:22

今天,深圳报业集团官微上线首日

新闻路小编要给大家讲述

深报人自己的战疫故事

2022年一开年,新一波疫情向深圳袭来,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全力打好疫情防控主动仗。

危急见真章,脚下即战场。

按照市委宣传部部署和全市疫情防控要求,深圳报业集团全方位启动采编、印务、发行、技术、行政、后勤等领域“一盘棋”应急响应机制,集团党组靠前指挥,集团编委会精心策划,深报人闻令而动、闻呼即至,冲一线、守在岗、保运转,参与到这场没有炮火但见英雄的战斗中。

天气回暖,春光与希望同至。

回望过去的100余天,我们把深报人的责任与光荣、共情与牵挂,汇聚成《深报战疫记》系列。第一期的主角,请出我们的记者、评论员、编辑等内容创作团队,讲讲他们的“搬砖”故事……

据不完全统计,深圳今年“0107疫情”以来,深圳报业集团旗下各报、网、端等媒体平台共刊播战疫相关报道超2万篇,累计总阅读量逾35亿。

其中,系列“沈仲文”署名文章、“慢快辩证法”等重磅述评铿锵有力、鼓舞人心,《读特第一线连线上了热搜的深圳95后女骑手》《测核酸时不要“啊”!!!专家提醒5个细节须注意》《肠粉店小哥上厕所被困小区,索性做了8天志愿者!》《“我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以空间抢时间:深圳拼了》《你我同心 共同抗疫》等总阅读量超亿级爆款新媒体产品共情共鸣、刷屏出圈。

新闻“战果”的背后

是1500多名采编人员的共同努力

他们步履有力、努力奔跑

他们在现场、在岗位、在融合

他们提笔书勇、捕光逐影

他们

一直奔赴在新闻路上

整装出征:老记小编“开箱记”

出征战疫

新闻人都携带了哪些“重武器”“轻装备”?

先通过一个小视频了解一下

我在现场:是时候展现惊人脚力了

大事发生时,我在现场

这是一个记者心之所向的使命

疫情来袭时

到听得到炮声的“火线”去

到离新闻最近的现场去

如果你写或拍得不够好,

那是因为你离得还不够近

“走!我们去沙嘴村转一圈。”2月17日,在福田区沙头街道沙嘴村进入封控管理状态第一天,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黄卓坚和同事陈飞就撸上采访设备和无人机,火速赶往现场,直击封控区内的生活百态。

▲黄卓坚(右一)和同事陈飞(右二)在福田区沙头街道沙嘴村采访拍摄中。

对新闻人来说,向“火线”挺进,记录最真实的抗疫“战场”,是职业本分;能够记录历史、见证时代,也是职业幸运。

3月17日,深圳特区报文字记者彭军、摄影记者杨浩翰、摄像记者莫荣宝3人走进了深圳此波疫情的“风暴眼”——福田区沙头街道封控、管控区域,与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下沉干部同吃同住半个多月,通过体验式采访,记录下这里发生的点点滴滴。

▲彭军进入到福田区沙头街道封控、管控区域中。

他们经常要像“大白”那样“全副武装”,用防护服、手套、护目镜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所有可能暴露的地方全都用胶条封紧,每呼一口气都像在做日光浴。

跟着“大白”们扫楼测核酸

陪同工作人员给居民送生活物资

采访凌晨的防疫前线指挥部会议

记录社区管控生活、反映居民呼声

挖掘党员、志愿者的驰援故事

……

▲彭军在福田区沙头街道封控、管控区域中采访。

3人报道组传回一篇篇带着现场感的新闻稿和内参报道,鼓舞着大家齐心战疫的士气。彭军说,每当看到自己的新闻报道被社区居民转发在微信群里,就感到记者这个职业特别有意义。

每天不是在“蹲”发布,

就是在去“蹲”发布的路上

今年战疫期间,深报集团旗下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晶报、深圳新闻网、英文深圳日报等报网,安排了固定的8名跑线记者,专门“蹲守”报道市政府新闻办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很多时段,发布会都是天天连着开,每天一场。

看似能“自由”出门跑新闻,但实际上,8名记者出于安全考虑,必须保持“家-发布会现场-办公室”三点一线的轨迹,每天什么时间点在哪里要干什么,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更重要的是,根本没!时!间!自由活动。

深圳特区报的记者罗莉琼除了蹲守新闻发布会,把第一手报道火速带回,同时还要兼顾医疗线上的一些采访和报道,有时一天要写五六篇稿子,战疫期间基本上每天睡5个小时就要“满血”上岗了,妥妥的熬夜界常驻选手。

▲罗莉琼在深圳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现场提问。

最紧张的一夜,是3月13日晚间深圳发布全员核酸、全市社区和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的通告后,罗莉琼和同事们立即针对市民关切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准备稿件材料,一直奋战到凌晨3点多才收工。

万般劳累皆浮云,

只要“阴性”就还行

3月5日,深圳特区报的宁若鸿、姜鑫、任宪平、杨少昆4名年轻记者自愿请战,跟随施工单位进驻落马洲河套地区施工现场,开始了长达1个月的封闭“沉浸式”采访,全程记录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建设全过程,记录下20000余名“逆行”建设者在这个无声“战场”所做出的努力与奉献。

4名记者中,除了姜鑫这位“80后”,其他3人都是“90后”。对他们而言,领导愿意给年轻人机会“扛重任”,只有全力以赴完成任务,才不辜负这份信任。

▲被称为小小“女汉子”的宁若鸿深入一线。

这趟出征,等待年轻小将的,不仅是新闻情怀与远方,还有眼前的黄泥和烈日阳光。

▲给沾满黄泥的雨靴拍张照。

到现场第一天,他们就同百余名工人一同睡在一间简易板房中。夜深后,一场降雨突如其来,天花板开始漏水,一滴滴雨水浸湿了他们的被子和床垫,一张张行军床深陷在黄泥里,一滩滩泥水堆积在脚下……雨天外出采访时,他们就用防水相机套把拍摄机器包好,做足保护措施,哪怕自己摔倒了,也不能让机器“出事”。

▲姜鑫冒雨在工地上进行新闻拍摄。

▲姜鑫踩在黄泥水中艰难行走。

雨停了就换太阳来“搞事情”。有时为了赶稿,小记们把电脑架在刚铺好的钢板上码字编辑,当空烈日久骄阳,被晒得生疼的胳膊脖子,再加上滚烫的钢板,活脱脱的“铁板烧”即视感。

▲姜鑫的两只胳膊被“烤熟”啦~

除了要忍受场地条件的艰苦,4名小记还要时刻提防被感染。然而就在3月底的一天,杨少昆身体开始不舒服,体温飙至39.4℃,持续发烧、拉肚子……该不会是“中招”了吧?顿时,大家都紧张了起来,内心纷纷打起了“小鼓”。

亲眼看着并肩作战的“战友”被救护车拉走,大家内心的担忧值瞬间冲顶。好在检查结果很快就出来,起因是杨少昆前几天在有积水的工地采访时不小心滑倒,磕了一个小伤口,这次是伤口感染所致,再加上身体太过劳累疲惫才生病。虽说是虚惊一场,但这也是他近几年来病得最重的一次。

▲疲惫的杨少昆窝在一角落里进行短暂休息。

在岗在线:“八百里加急”任务,放着我来

在“火线”上“跑”的新闻人

练“脚力”,费鞋

在电脑前“坐”的新闻人

磨“脑力”,费椅

赶“八百里加急”任务

无论何时,不脱岗

无论何地,不掉线

这是新闻人“搬砖”的倔强

连轴转了近40小时

疫情期间,人们不仅需要有效防控,也需要权威声音。战疫期间,深圳特区报评论部几乎每天都有写作任务,有时一天好几篇,主力们轮番上阵磨笔锋,遇到“八百里加急”的任务,干脆就直接在办公室住下了。

作为幕后“写手”,评论员讲究的是厚积薄发、字斟句酌,要打磨一篇“拿得出手”的精品,不仅要肚子里有足量的“墨水”,还要练好“坐功”。

2014年,姚龙华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深圳特区报评论部,是“年轻的老评论员”。

疫情期间,姚龙华一到办公室,便与办公椅“难舍难分”了,除了喝水上厕所,其他时间基本上都“黏”在椅子上。除了自己上阵写,他还要参与审稿,最多的一天经手的评论有七八篇。有一次,他连着接到两个重大稿件任务,又碰上中途临时换选题,连轴转了近40个小时。

▲深圳特区报评论部的“80后”评论员姚龙华。

对评论员来说,越是高压,心就越要沉得下来,秉持理性、平和、平实、暖心、积极向上的评论基调,落实好“辅政”“为民”两个关键点,做好价值判断和价值引导,向处于疫情中的市民传达信心、希望、定力和韧劲。

以报为家,

忙完就地躺、睁眼就干活

在疫情防控形势最吃劲的阶段,为确保采编正常运转和安全刊播,集团安排了一批夜班编辑和新媒体小编入住办公室。

在单位“安家”办公的日子里,小编们过起了“吃住在一起,忙完就地躺,睁眼就干活”的集体生活。

▲金窝银窝,不如安在报社的“窝”。

就在大多数小编选择在走廊或角落“霸”床位时,深圳晚报编辑中心的夜班编辑刘畅给自己找了个“梦中情屋”——办公楼的图书阅读室,体会了一把从图书馆醒来的感觉。

对纸媒的夜班编辑来说,从晚饭过后分到版面那一刻起,每一个环节就像打仗一样,紧张但必须有序,环环相扣且不容有闪失。刘畅说,把一张散着油墨味的报纸呈现在读者面前时,是非常有仪式感的,要尽全力做好、把好报纸出版前的每一道工序,让读者从字里行间体会到编辑和记者的用心。

全媒出击

人人都是新媒体“轻骑兵”

抗疫新闻大战

我们不是“一张报纸在战斗”

报网端微深度融合

网上网下协同发力

打造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四全媒体”

全媒战队随时激活、即刻出击

新媒体人为“情”所困?

不存在的!

本就是专业从事“云上搬砖”的新媒体人,居家办公一点也没闲着。团队成员虽不能线下相拥,但绝对可以线上相见。没有什么问题是一场线上会议解决不了的,实在不行就两场咯!

疫情居家办公期间,深圳商报读创首席运营官赵翔庭睡觉做梦都是关于创意IP。有一次,睡觉时大脑中忽然有个idea闪过,就死命让自己从梦中抽离,猛地醒来,立刻拿纸笔记下这难得的“灵光一现”,早上起床后就召集团队小伙伴开视频会,狠狠地开始“盘它”,会议结束就开干!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平台部的小伙伴。

从策划、设计到技术、运营,团队每个人都在线上接力,24小时手机不离身,有的一边在排队做核酸检测、一边连线开线上会议,凌晨三四点的工作群依旧聊得热火朝天……

3月15日,小伙伴们的成果——“你我同心 共同抗疫”融媒体活动在读创客户端上线,从创意立项到产品上线仅用两天,吸引了超500万用户参与,成为抗疫融媒体产品中的爆款。

▲“你我同心 共同抗疫”融媒体活动产品,长按海报二维码可参与活动。

“剪片狂魔”:

不要问,问就是在剪视频

3月13日晚上凌晨1点左右,深圳晚报全媒中心视频主播冯敏接到紧急任务,早上6点要去拍摄采访防疫物资配送的情况。疫情期间这样的“连环call”,冯敏早已习以为常。

这次新闻战疫,深报集团全员动员一线参与市委宣传部组织的“一分钟短视频大赛”,并配套竞赛机制,以“赛中赛”方式鼓励视频生产,极大激发了小伙伴的视频生产力、创新力,平均每天出产报送20条左右的短视频,总量在参赛单位中名列前茅,并涌现出一批点击量过亿的爆款。

冯敏也积极响应号召,参与到“一分钟短视频大赛”活动中,俨然已从精致优雅的主播进阶成为能采、能播、能写、能剪的全能达人。

每天要出品多个保质保量的短视频,冯敏的工作已无法像以前那般从容,每分钟都在风风火火地奔波着,化妆品、出镜衣服、鞋子在办公室通通都有“备份”,以备不时之需。

▲冯敏在办公室出镜拍摄视频。

出完现场、做完主播,冯敏就摇身一变成为“剪片狂魔”:不是在疯狂看素材筛素材,就是在剪视频传视频,根本停不下来,甚至,在大半夜还要将剪好的视频硬盘送到居家办公的“后期”同事手上。

▲冯敏的工作卡位。

虽然辛苦,但冯敏从没想过要后退。在她看来,高密度的工作是一种自我磨练,特别是对刚踏入职场不到一年的自己来说,还能更快地提升专业技能。

“我很喜欢这种热血沸腾的媒体工作状态,这让我有机会看到了媒体的鲜活一面。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冯敏说。

从“笔头”走向“镜头” ,

开启24小时营业之路

如果说写评论是“章鱼喷墨”,考验着评论员肚子里的“墨水”量,那么融媒体评论员就是“24小时营业”的小章鱼。

对晶报旗下的《晶报说》团队来说,重大事件时期,根本没有上下班的概念,热点“一直在路上”,不怕走过路过,就怕错过漏过。他们每天浏览的资讯量是普通人的3-4倍,先要从资讯海洋中打捞具有价值、超接地气、富有代入感的话题,再结合自己的认知形成观点,最后将观点可视化、产品影像化,在全网立体传播、疯狂输出。

疫情期间,《晶报说》团队每天产出1—2条观点类视频产品,从未间断。其中的《晶报说 | 我可以高声喊出“谢谢”了》达到“高人气”的传播效果,获得深圳发布头条推荐,生动诠释了传统媒体评论如何向融媒体评论亮丽转型。

▲《晶报说》团队工作人员正在后期剪辑。

策划:深圳报业集团办公室、新闻业务管理部

执行:深圳晚报融媒创意传播中心

责编:黄丽娜

采编:黄婕楠、王素嫣、吕薇

视频编辑:方晓艺

(原标题《深报战疫记①|揭秘宝藏新闻人的“搬砖”故事》)

编辑 编辑-张克(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新闻网-曹亮,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