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廊桥一席茶
周华诚
2022-04-20 12:04

插画 墨白

作者简介 周华诚 作家,独立出版人。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散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发表作品逾百万字。著有散文集《江南三书》《陪花再坐一会儿》《素履以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等多种。有作品被翻译成英文、韩文、越南文等多种语言。

1

廊桥的故事,写了一篇又一篇,总觉得还可以再写一篇关于茶的闲话。在我的印象里,泰顺至美的事物很多,廊桥,温泉,还有茶香——当然还有泰顺的人。记得前年冬天到泰顺,县里的同志把我带到几个地方转了一圈,除了对廊桥留下深刻印象之外,就是记得,泰顺有好茶。

第二次又去泰顺,自己到乡下四处转,寻找各地的廊桥。那次是和包同学一起,弯弯绕绕地找到了三魁镇刘宅村的仙洞虹桥。那是一座建在村水尾的平梁廊桥,始建于明永乐三年,清乾隆四十一年重修。这座木廊桥在水尾两山夹隘处,又因为是平梁桥,特别不起眼,直到山路上转过一个弯,走近了,抬头之间,才发现这里有一座廊桥。

别看这座廊桥不起眼,乃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洞虹桥建于明代永乐三年(1405)。桥头立有一块石碑,是一九九○年泰顺县文博馆所立,上写,此桥“……二层桥屋,七开间。屋面饰以吻兽及花草人物,形象逼真”。“虽经多次重修,但大部分构件仍保存明末清初的风格特征,具有较高的艺术、历史价值。”

二层重檐的廊桥,即使在廊桥众多的泰顺,也是不常见的。此桥矗立于村庄水尾,有着明显的风水用意,加之造型精巧别致,使人流连。我与包同学一道在仙洞虹桥前前后后看了半天,还想登上木梯去二楼看看,但二楼的小门锁着,只能作罢。听说楼上供着神龛。

木平桥所建之处,一般都是溪面并不太宽的溪流上。此桥古朴极了,桥下细流无声流淌,估计此桥在漫长时光里相对安全稳固。我坐在桥栏长凳上,眼望刘宅村庄发怔。过了一会儿,一老妪斜挎背篓往桥上走来。老妪一身靛青衣服,戴一双袖套,头上一顶宽大竹笠,这一身装束颜色沉静极了,像是从春天的深处走来。我下意识拿起相机按了两张照片。老妪笑了,近前时,我才发现她的背篓里,是满满的一篓茶叶。

虽是春时,我却没想到这大山里开采的时间这么早。公历三月一日,农历是正月十八,惊蛰都还没有到,山上的杜鹃花也还没有盛开。此时就可以采茶了么——泰顺处在浙南,是浙江的最南端了,气温是比浙北要高一些,其他地方的春天还姗姗来迟,这里就早早地暖和起来。从泰顺再往南走一点,就是福建的福鼎,自古出白茶的地方。泰顺山多,层峦叠嶂,峡谷深幽。海拔在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79座,大小溪流有100多条。峰回路转,溪流萦绕。这样的地理方位与生态气候,有利于生长好茶,泰顺出茶,也就顺理成章。

包同学说,采茶老妪的这些绿茶鲜叶,这几天价格极高,收青的人拿了去,做成“三杯香”。“三杯香”,是泰顺的名茶。我记起来,头年冬天在泰顺四处转,到哪里都能喝到一盏香香的绿茶,也就是“三杯香”了。

深究起来,茶叶是泰顺的传统风物。明崇祯六年的《泰顺县志》记载:“茶,近山多有,惟六都泗溪、三都南窍独佳。”

泗溪,也就是我刚去过的,有姐妹桥即北涧桥、溪东桥的地方。那两座廊桥,算得是泰顺廊桥的代表作,人去泰顺看廊桥,必看北涧桥、溪东桥;最好,还要在桥头找一间茶馆,坐下来,喝一杯茶。开茶馆的年轻人双贵,陪我聊了老半天,他早些年向往外面的世界,出国劳务,后来还是回来,回到老家村庄,打理这一家桥头的小茶馆。他的故事平淡又动人,我写了一篇文章《桥头的茶馆》,登在了《文汇报》上。

2

泰顺的古廊桥,是大地上的册页,每一页都写满故园风雨。古廊桥的保护、修复、传承的故事,像树叶一样缀满泰顺人的时间之树。

泰顺是廊桥之乡,也是桥梁之乡。泰顺境内,共有各类桥梁970多座,唐宋明清时期的古廊桥有30多座,其中19座廊桥在200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座廊桥于200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在中国人的眼里,是诗意的载体,是通往理想境界的通道。河水阻隔了道路,没有桥没有舟,还有什么可以渡人过河?在传统中国人的眼中,造桥修路是行善积德的行为,不仅能改变命运,延年益寿,亦能造福子孙。清朝《安士全书》说,修建桥梁,渡人于山川涧水;布施施惠,渡人于贫穷;改恶修善,渡人于苦难;勤学好问,渡人于愚钝;修行学道,则是渡人超脱生死。

所以,在世间修一座桥,使远行的人可以安然行走,便利通行,亦犹如绝处逢生,免于惊恐。此举善莫大焉。因此,世世代代的泰顺乡民,建造廊桥时都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出资捐木,无不解囊相助,共襄盛举。这种对于公益事业的热忱,以及同舟共济的精神,使得廊桥成为善缘的载体。所有参与建桥的人,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在心底种下善的种子。桥在人间经历风雨,善的种子在人间生根发芽。

与廊桥相伴而生的,还有廊桥头的古老茶亭。

廊桥连接着古道,路上行人往来络绎不绝。譬如从泰顺赴桐山大路上的普宾桥,从民国至建国初期,一直都有以挑担为营生的脚夫在此歇息。我去国家级文保单位“普宾桥“采访,还找到了一辈子在普宾桥畔生活的“守桥婆婆”。老人家守着廊桥,为来往旅人、挑夫煮茶。茶水都是免费的,自己做的米糕等点心则适当收取一点费用,藉以维持生计。

那时候,挑夫都是苦力,从桐山出发,挑着海鲜到泰顺县城罗阳,再从罗阳出发,扛着木材去桐山,来来回回,两头奔忙。这样的单趟,是150华里,要走一天一夜。因为货物不能耽搁,他们在途中不能长时间休息,夜间到了廊桥,就在桥上简单休憩一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我每读到这一句话,总是想起这些在古道上来往的挑夫,他们就是在月光下行走的人,天未全明时,已经踩着晨霜走过几重山几条水几座桥,把沉沉的货担歇在了县城的早市上。这一趟走下来,有五块钱的收入,而当时两块钱可以买到一担粮食。

想一想这样的情景,就知道了,廊桥边的一盏烛光,对于远行的挑夫来说,无异于温暖的慰藉了。他们可以在茶亭里坐下来,歇个脚,喝一碗茶,疲乏消去,力量重新回到身体里。不着急呀,再喝一碗茶启程吧。守桥婆婆总是这样,为他们再倒满一海碗滚烫的茶汤。

廊桥永远为艰辛的挑夫们提供一处遮风挡雨的地方,廊桥边的茶亭永远为他们提供一壶热茶。廊屋内的坐凳,向每一位旅人开放,长年累月行走在这条古道上的挑夫,甚至都记得自己的扁担支在哪一个窝上——顺着乡人的指点,我仔细地观察过廊桥桥板上的小坑,那是行走的挑夫在此歇脚时,支着货物的扁担一头抵在地上,一次一次,一年一年,扁担头打磨出一个比拳头略小的深深的圆坑。

免费施茶,“守桥婆婆”维持生计还不够怎么办呢——村民们自有朴素的办法。农历八月收稻谷,奶奶就拿个竹篮子,去附近几个村庄收青谷。那时稻米精贵,田间收割过后遗漏下的稻穗,村民们约定俗成,谁都不拾掇,要特意留给“守桥婆婆”来捡拾。奶奶把土地里遗漏的零星稻穗连同泥巴都扫回来,晾晒,清理,把谷子碓成米,把米磨成粉,把米粉炊成九层糕。香香的九层糕,奶奶自己不舍得吃,慰藉了多少艰辛挑担客的辘辘饥肠。

如今,“守桥婆婆”已经一百岁了,听不懂山外人的话。在她的大半生里,就是这样守着桥,望着桥,普宾桥也在守着这家人,望着这一家人。

你看吧,这座普宾桥上,什么样的行人过客都走过,不仅有商人和挑担客,还有求取功名的士人或江湖游医术士。风雨天气,乞丐在桥上将就过夜;寒冬腊月,官员赶路也会在此借宿。世间的人,谁不艰辛?可都是古道上日夜不息的匆匆过客呀。

廊桥是乡人们像水滴一样汇聚物力财力方才建成的,是所有小小善意的凝结。廊桥连通了道路,廊桥上的一条坐凳、一块风雨板,廊桥茶亭里的一碗热茶,都是乡人们结下善缘的开始。所谓“古道热肠”,大约就是如此吧。廊桥头的石碑上,常刻有“广种福田”的字样,那是乡人们在经年累月的辛劳里,总结出的人生真谛。

廊桥上的茶亭,也常有文人墨客或精通笔墨之人路过,或许也受一碗热茶的慰藉,写下一幅字或对联。

不记得在哪里了,看到过茶亭上有这样的对联:“不费一文钱,过客莫嫌茶味淡;且停双脚履,劝君休说路途长。”

还有一副对联,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一桥俯视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3

一次次跟廊桥的相遇,都有一缕茶香相伴。所以,我固执地认为,写泰顺的廊桥,一定要写到泰顺的茶。

那年冬天,我跟朋友去东溪乡走访。到东溪土楼时,天空飘起细雨。乡干部把我们领到一座屋子里,一位老人家请我们避雨喝茶。老人家泡的那杯茶很特别,不是普通的三杯香绿茶,而是山胡椒子茶。那山胡椒子茶味道很奇怪,一开始喝,有一点樟木的气息,初入口并不习惯。老人家说,这山胡椒子,也叫山苍子,就是山上的东西,清热解暑,健胃养阴,很好的东西。于是我们喝着这种山苍子茶,听老人家讲起一些往事来。

原来,60多年前,著名音乐家周大风就是在东溪的土楼里,创作了闻名中外的《采茶舞曲》。那座土楼现在还在,正是老人家斜对面的那一座。这位姓蔡的老人家,当时也正年轻,还是乡小学的语文老师,就是他照顾周大风住宿,也是他见证了音乐家写出这首作品的。1958年春天,担任浙江越剧二团艺术室主任的周大风和全团50多人,身背行李道具,长途跋涉,来到交通闭塞的泰顺山区巡演。好客的乡亲安排住宿,周大风他们就住在当时作为乡大队部办公场地的土楼里。

蔡老师是当地的知识分子,陪着周大风采风,带他上山采茶,也跟他一起相处。周大风没比蔡老师大多少,17岁就创作了被全球唱响的《国际反侵略进行曲》,名声在外,蔡老师对他十分敬重。这样年轻的音乐家到我们山里来,吃住都很艰苦,他一点没有架子。老人家一边招呼我们喝茶,一边聊及旧事,小屋里暖意融融。老人家现在九十多岁了,屋内收拾得整洁极了,桌上有书报,墙上挂着他自己的字画,真是一方自得其乐的小天地。

现在这个东溪乡,也因为周大风当年在这里创作了《采茶舞曲》,而准备建设一座音乐小镇。《采茶舞曲》的诞生,正是因了泰顺山上茶园里的劳动场景打动了周大风,在土楼里的一盏煤油灯下,周大风用了一个晚上,把这首后来传唱大江南北的作品写了出来。

在土楼里诞生的《采茶舞曲》,听说,在全世界发行唱片总共有一百多个版本,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亚太地区的优秀民族歌舞。这也堪称“土楼音乐史”的传奇了。

从老人家这里离开,我的脑中就一直萦绕《采茶舞曲》的旋律了。

后来我们又去了几个地方,记得其中一处,是一个古老的有院落的房子,青砖铺地的大天井。有人在那里摆开茶席泡茶。有绿茶,也有红茶。有人说,泰顺的山水是宋画的味道,那么,宋人尤其懂得生活的美学。东溪这样一个地方,若要做茶的文章,真可以在山水廊桥之间,营造几间清雅的茶室。竹篱茅舍下,空林疏雨间。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4

这座北涧桥,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嘉庆八年(1803)重建,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

北涧桥的那一头,也有一家小茶馆,叫做“情爱廊桥”。店内两层,木楼梯咯吱咯吱响着,登上楼去,却是一个十分清雅的空间。这个二楼的茶室,四面都有许多小窗子,每一格窗子外面,都是一幅剪影,春夏秋冬,四时皆美。这里的茶水,居然只要两元一杯,茶杯端上来,正是绿茶“三杯香”。手握一杯清茶,窗前闲读一本书,在这里真可以坐大半天。

“一程山,一程水,千帆阅尽,愿我们都能与更好的自己相遇。——理慈”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沈阳:安妮,抱朴。”

“最美的不是下雨天,而是和你躲过雨的廊桥。2020年9月20日,Whh and Ml。”

“泰顺好好玩哦!——Andrea。”

“我觉得Andrea 说得对!——Jade。”

“明月照廊桥。——沈青妍,2020年10月2日。”

在我的采访本上,抄录着几段留言,这些都来自于北涧桥畔这家情爱廊桥茶馆的留言簿。“到泰顺,一定要去看世界最美的廊桥;如果没有到情爱廊桥茶馆打卡,等于没有到过廊桥。”这是网上流传的一句话,据说很多外地游客到了北涧桥,一定要去这家茶馆拍照、喝茶、打卡。我知道,在古时候,廊桥边常常会有一间小小的茶馆,那是守桥人的居所,也是守桥人为过往旅人提供的歇脚之处。

而这家情爱廊桥茶馆有什么不一样吗?

走进一看就知道了,这是年轻人喜欢的文艺腔调的茶馆。

阿芬每天守在店里,看到我带着相机,就跟我说,楼上的每一扇窗子都是不一样的风景。如果有兴趣,你一年四季都可以来拍照。

“这家店的主人不是我,是美辉姐,美辉姐在温州上班,所以平时就是我守在这里。”阿芬说,因为我很喜欢啊。你看,早上八九点钟,鸡叫鸟叫都有了,平时也很宁静,我就拍拍照,发发朋友圈,宣传宣传我们的最美廊桥,这种慢生活,真的很喜欢呀。

阿芬家在下桥村,离这里并不远,走走也就是几十步路。阿芬说,我现在其实也可以算是守桥人,我天天都看见廊桥。你看,现在那两棵大树的叶子是绿色的,到了秋天,乌桕树叶红了,树上会有很多鸟儿,有白鹭,也有画眉,各种各样的鸟都有。到了冬天,树叶落光了,也特别美。冬天过去,春天来了,你就能看见树叶一天比一天浓密起来,一天比一天绿起来。

我点了一杯“三杯香”绿茶,就在茶馆的二楼坐着,正对着阁楼的小窗。小窗外面是宁静的北溪,以及溪上的北涧桥,一窗的绿意,与阳光一起扑进来。

5

这是美国诗人哈特·克莱恩的一首诗,《致布鲁克林大桥》:

在桥墩的阴影之下,我静静地等待着,

只有在黑夜里你的轮廓如此清晰。

城市的喧哗在此刻幻化成泡影,

而大雪已将来年漆成白色……

哈特·克莱恩有一部诗集就是《桥》,这首诗里写到的布鲁克林大桥,被誉为工业时代七大工程奇迹之一。这座当时全世界最长的大桥,彻底缩短了人与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浙江大学出版社刚刚出版的这本书《造桥的人》,写的就是布鲁克林大桥总工程师华盛顿·罗布林的人生轨迹。

我带着厚厚的《造桥的人》,来到浙南泰顺,坐在廊桥头的一间茶馆里读这本书。这使得我忽然有了一种更国际的视角来看待古老的廊桥。廊桥不仅是泰顺的,也不仅是中国的,而是属于全人类的。

桥向来不仅仅是连接两岸的工具,它还象征着“连接”的渴望,也象征着“连接”的可能。一座古老的廊桥横亘于世间,架在时间的河流之上,它的存在,就是真善美的宣言。

山水廊桥一席茶,野泉烟火白云闲。

手边的这一杯滚烫的“三杯香”,喝干了,又添水,再喝,继续添水。时光如廊桥下的流水缓慢流走,桥与茶,都使世间的人与事有了更多连接的可能。

(原标题《山水廊桥一席茶》)

编辑 编辑-黄小菊(客户端)审读 刘春生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特区报-张雪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