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经济委:破解“产教互动不够融合不深”难题 构建“四链融合”信息服务平台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丽萍
2022-04-09 09:51
收录于专题:2022年深圳市两会

探索建立“四链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共建、共享、共赢的“四链融合”联盟生态圈,建立适宜“四链融合”的人才评价与配套支撑体系……作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城市之一,深圳如何真正有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向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提交的《推动深圳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与教育链融合》集体提案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和举措,建议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与教育链“四链融合”互促加快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四链融合”仍停留在初级阶段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从“加工贸易”起步,历经四十余年发展,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时尚产业、数字经济等领域已形成产业高地,打造了独有的、高效的产业链,科技创新的优势不断扩大,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人才支撑作用日益明显,教育与产业的协同不断深化。

但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经过深入调研发现,如果着眼于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宏伟目标,目前深圳在推动“四链融合”上还存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推动“四链融合”的系统性机制设计不完善、企业主体参与“四链融合”的内驱力不够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市的“四链融合”仍然停留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初级阶段,并据此制定融合方案。提案认为,这样的融合局限于点对点的融合,即一个项目对接一个项目、一个学校对接一个或几个企业、一个学科对接与之关联的行业的这类融合形式,难以统筹建立置于产业带和创新链框架中的融合形式,“四链融合”的实效性有限。

建立多方共同参与融合供需对接机制

提案建议,要将“四链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着重从机制上解决教育和产业互动不够、融合不深的问题。

具体措施包括:坚持“一链一图、一链一制、一链一策”全面联网,加大从源头创新、人才培养到商业应用、产业培育的全链条个性化政策,推动“产业+创新+人才+教育”相互贯通、有机衔接、环环相扣;着力打造以鹏城实验室为核心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水平建设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广东实验室(深圳)等重点实验室集群,集中力量破解“卡脖子”问题;优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和布局,加快推进专业学科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对接,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知名职业院校、高等院校开设分校或独立的产业学院等。

提案还建议,建立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融合供需对接机制,着力解决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参与响应重大发展战略和决策部署程度不高以及校企信息渠道不畅通的问题。比如,加快打造中介平台和市场服务组织,探索建立“四链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向各类主体提供精准化信息发布、检索、推荐和相关增值等服务。同时,组建培育一批多方广泛参与的联盟,支持职业院校、高等院校、行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四链融合”联盟生态圈。

扩大企业参与“四链融合”的渠道

“学校热,企业冷”。提案指出,目前企业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对“四链融合”缺乏积极性,不太愿意承担职业教育的社会公益责任。

提案认为,要扩大企业参与“四链融合”的渠道,兼顾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着重解决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具体措施包括:降低企业参与“四链融合”的制度性门槛,不断优化企业办学环境,努力拓展民营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途径,废除民营资本进入包括“四链融合”在内的各类教育领域的不合理规定,加快破解相关制度性障碍。同时,支持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引导企业与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脱产或半脱产培训等模式共同培养新型学徒。

提案还建议建立适宜“四链融合”的人才评价与配套支撑体系,以及跨领域交互任职的兼容机制,推进各类人才的互认互通与便捷流通,包括人才评定标准体系与互认制度、薪酬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税收机制等趋同化,激励人才快速、自由、便捷地共享流通,化解人才难以深度融合的困境。

(原标题《市政协经济委集体提案建议,破解“产教互动不够融合不深”难题 构建“四链融合”信息服务平台》)

编辑 编辑-黄小菊(客户端)审读 韩绍俊审核 特区报-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丽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