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月到清明时节,两万名建设者前仆后继,踏过深圳河畔的临时钢栈桥,来到香港落马洲河套方舟之上,投入到中央援建香港应急医院的部队中。
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工期紧张,难点重重,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30天需要建成500张床位的负压病房,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建设规模如此之大的特殊医院,没有先例。
现场所有的人员、物资、设备均通过唯一的一座桥进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物资补给很难第一时间保障充足。同时,所有的参建人员都必须住在工地现场,但没有足够的场地和时间搭临建,周边也没有酒店、民居可以租用,工人们只能先生产后生活,逾万人只能住在帐篷里、打地铺、吃盒饭,昼夜奋战。条件之艰苦,类似六、七十年代的石油大会战和大三线建设。
第一批建设者提着行李登岛。
工人们齐心协力,在黄土地上搭建帐篷生活区。
登岛首日,部分工人没有床和被子,只能躺在地上将就一夜。
整个医院建在一个鱼塘之上,需要处理软地基,像是“在豆腐上建房子”,3月23日暴雨过后,工人帐篷区受灾严重,床和行李被泥水淹没,工人们的生活面临巨大挑战。
3月23日,突降暴雨,工人们居住的帐篷区积水严重,工人们坚持“先生产,后生活”。
工人们正在“搬家”。
天气炎热,工人用湿毛巾降温。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保卫战中,两万余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发扬无私奉献的传统精神,面对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恶劣的施工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丝毫不退缩,与时间赛跑,用平凡铸就伟大,在一片荒滩上建起“生命之舟”。
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一期建设者群像
来自中建三局的沈刚、沈洋、沈建三兄弟,他们上一次相聚,是在支援武汉雷神山火神山建设的过程中,这一次,热爱祖国的三兄弟在落马洲重逢,齐心援助香港同胞。
3月24日,大哥沈刚、三弟沈建送别沈洋,这次别离,三兄弟不知何时能再次相聚。
有亲人在港的防水工宋曲波和老深圳人温宁。宋曲波的姐姐在香港工作生活,因为疫情,他已经多年不能与至亲姐姐团聚,至今他都没有告诉姐姐自己参与医院援建,只想通过这种方式,守护河对岸的亲人。温宁是八局华南公司负责拍摄记录的工作人员,他90岁的阿婆在香港居住,并确诊新冠肺炎阳性,为了离阿婆更近一步,他主动请缨来到河套工作,3月22日,阿婆转阴,温宁那颗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
老深圳人温宁90岁的阿婆在香港确诊新冠,温宁为了离阿婆更近一步,他主动请缨来到现场工作,记录医院的建设进展。
防水工宋曲波晒出口罩脸,他通过援建医院默默守护在香港工作的姐姐。
队伍里还有来自中建科工的香港工人周卓钒,他的父母在香港工作,参与应急医院建设是一件让他和家人都感到无比自豪的事情!
4月6日,香港工人周卓钒一直忙碌到凌晨4点,刚到一线工地,就累得睡着了。
也有来自远方新疆的测量员买买提艾力·吾买尔江,他说:“这些年,内地援疆让我的家乡脱贫奔康。作为一名新疆人,我能来这边帮忙,也是一种回馈。”
3月6日,买买提艾力·吾买尔江正在做测量。
工地上,巾帼英雄总能吸引众人目光,去年博士毕业的吕梦圆每天穿着胶鞋走在泥泞的道路上,在化粪池复杂危险的工程现场,解决技术难题。
3月21日,吕梦圆正在做查勘。
4月5日,项目上少有的女工集中起来,为医院做绿化工作。
更多的工友是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他们汇聚于此,为了香港同胞,同心抗疫,在这里成为战友,成为血脉相连的手足。
3月26日,工人阿彪(图右)邀请护士参加集体生日宴,他们在工地上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30天,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完全融入到这片土地中。烈日下,他们晒出“口罩脸”;暴雨中,他们与淤泥搏斗。他们是一群可爱的人,他们可以忘却身体的疲惫与环境的恶劣,用身体铸造钢与铁,用汗水凝固沙与灰。
挖掘机工人们已经连续工作了一整天,夕阳西下,一名工人吃零食充饥,为接下来的工作积蓄能量。
工人们紧急挖出一条沟渠,排掉帐篷区积水。
后勤物资有了足够保障,工人们正在生活区理发。
1天完成4.3万平方米的场平,3天完成 1.6 万多方混凝土浇筑,22天完成通水通电······飞一般的速度背后,是他们风雨无阻、日夜兼程的无私付出。
如罗大佑在《东方之珠》中所唱,“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在这片深黄的方舟之上,2万名建设者秉承着千千万万黄种人的奉献传统,在荒滩之上抢建生命之舟,他们也将永远被历史铭记。
(原标题《两万人鏖战落马洲河套 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一期建设者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