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等央媒开辟专栏介绍深圳改革创新新经验
2016-05-11 16:08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产业步履维艰,面对严峻局面,深圳市以深化改革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经济发展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保持了澎湃的发展态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昨起开设“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深圳调研行”专栏,报道深圳在新常态下通过改革和创新,使得经济增长更稳、产业结构更优、质量效益更高的经验。摘编如下:

《人民日报》

深圳:改革排头兵 创新当先锋

人民日报

近年来,全球经济“寒流”频袭,深圳坚持主动创新,淘汰落后产能,改造传统产业;引进培养高端大项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5年来,全市淘汰“三高”低端企业1.7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逼近2万亿元。

市场主导与政策引导,为深圳创新发展插上“双翼”。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5524家,包括华为、腾讯、大疆科技等世界级企业。去年,全市科研投入706亿元,占GDP的4.05%,远高于“十三五”全国2.5%的水平。

“深圳创新90%以上的科研投入、研发人员、研发机构和科技成果在企业。”广东省委副书记兼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说:“全市整体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部分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已由‘跟跑’转向‘并跑’‘领跑’。”

补短板、调结构、转方式,加速产业前沿高端化。深圳市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支柱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4G技术、新能源汽车、3D显示、无人机等领域创新能力突出。今年4月,“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最新排名,深圳跻身全球城市20强。南山区在“三来一补”加工贸易最辉煌时果断转型,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出孵企业近3000家。

转型升级的主动,赢得竞争发展的主动。深圳持续多年稳定发展,经济没有大起大落,年均增速10.3%。去年,全市GDP达1.75万亿元;万元GDP能耗居全国大城市最低。全市商事主体超过210万户,是全国千人拥有商事主体最多城市。

增创新优势,激发新动力,引领新常态。深圳经济“调速换挡”“优质低碳”,实现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今年一季度,全市GDP和财政收入增速均创近年同期新高。

(原载于5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

《光明日报》

 创新,深圳为什么行

 

光明日报

 在深圳,流传着一段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与华为老总任正非的对话。任正非说:创新的事你们不要管,不是你们的事。马兴瑞说:我们要创造环境。任正非说:这个好。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强经济才能强——这是深圳领导层一直以来的共识。

在马兴瑞看来,深圳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停步,咬住转型升级不放松,坚定不移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营造了规范有序、充满活力、尊重企业的市场化环境。

经济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既是市场的要求,也是政府的主动作为。深圳通过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既稳定了增长,又为进一步发力增加了新动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圳的经验表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中,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是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的关键,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原载于5月10日《光明日报》头版) 

《经济日报》

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

经济日报

初夏的深圳,涌动着创新的热潮。“离开创新,深圳经济就失去了活力和竞争力。”这句话《经济日报》记者在采访调研中听得最多、感触最深。

2015年,深圳市GDP达到1.75万亿元,居国内大中城市第四位,增速高达8.9%;同时,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3%和6%,能耗水平全国最低。在深圳,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并进,速度和质量“兼得”。这背后,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我们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推动深圳从当年的‘科技荒漠’成长为生机勃勃的‘创新绿洲’。在深圳,创新已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率先实现了发展动力转换。”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的这番话,通过一组数字得到生动印证。

36年前,刚刚创立的深圳特区,仅有两名工程师。而如今,这里拥有各类科技研发机构1200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8.1万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500多家,中小型创新企业3万余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

沿着贸易、代工、模仿及授权生产、开发、创新这样一个顺序拾级而上,深圳正逐步实现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作为创新之都,深圳经济增长已渐由新动能接力。目前,深圳已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城市,产业总规模超过2万亿元。今年一季度,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未来产业实现增加值1555.16亿元,增长12.1%,占GDP比重达40.0%。

这样的成就得益于培育了一批聚焦源头创新、研发与产业化一体推进的新型研发机构,目前深圳新型研发机构近70家;得益于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围绕前沿技术、新兴产业和交叉领域,深圳每年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0项以上,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瓶颈;得益于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全球范围集聚配置创新资源,支持企业在全球布局研发机构,近3年深圳企业在境外新设投资200万美元以上的研发企业200多家。

回首深圳创新路径会发现,做好顶层设计是其快速前行的重要保障。“我们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我们优化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服务体系,构筑人才高地,以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创新中心。”深圳市市长许勤说。

作为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在全社会营造“敢于冒险、追求成功、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力。深圳制定了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和促进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截至去年底,深圳累计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283家。2015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05%。今年3月,《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公布,对创新载体的支持最高可达亿元。

展望“十三五”,创新仍然唱主角,其“十三五”规划中11次提及创新驱动发展。面对全球竞争新挑战,深圳正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加快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之城。

(原载于5月10日《经济日报》头版)

编辑 波塞冬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