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刘画敏
封控区工作人员上门采样有了新装备!3月24日上午,记者在坪山区坪环社区的封控区看到,上门采样的医务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在“大白”的防护服外,穿上了一个“小蓝”背心。就像哆啦A梦的百宝箱一样,“小蓝”上的8个口袋,将采样所需物资分门别类摆放,非常方便。
这个上门核酸采样背心“小蓝”发明人是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深圳市坪山区中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张会凡。提起当初设计初心,她说,缘于在朋友圈看到的一张照片。 “3月8日晚上,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张照片,一名采样人员在封控区采样,用警戒线的袋子做绑带,将黄色的医疗垃圾袋斜跨在腰的左右两边,腰部还缠着透明胶带来固定手部消毒。”张会凡说,“我也是一名参与过采样工作的医护人员,看着‘大白’们披挂着临时改造的‘上门’装备奔走于家家户户之间,取用物品不方便,而且还有交叉感染的风险,心里就想能自己做些什么,让他们能更方便更安全些。”
由于防护服没有口袋,“大白”们只能将物资用胶袋绑在身上
说干就干,当天晚上,张会凡就立即开始画构思草图。作为一名资深的护理人员,张会凡防感染的观念很强。她将背心以腰部为界,腰以上是无菌区域,放咽拭子、医用橡胶手套等无菌物品,这也和手术室的无菌操作是一致的。
第二天,她根据自己的思路做出了纸质模型,并在当晚联系了专利转化机构。专利转化机构马上又邀请了深圳的产品设计企业和医疗科技企业加入项目小组,共同研发。项目组利用环卫马甲做模拟采样背心,对采样试管、咽拭子、医用橡胶手套、消毒液、额温枪等物品放置位置和固定方式进行不断尝试,对产品进行设计草图绘制、可行性方案调研、实物模拟,不断优化,形成设计方案。
张会凡在试穿样衣不断改进细节
没有选择用背包而是用背心的方式放物品,张会凡介绍说,主要是考虑到这样身体受力比较均匀,而且容易取用物品,方便“大白”们爬楼。背心上一共8个大口袋,设计也是有讲究的。上半部区域是无菌区,右边口袋放拭子,左边两口袋放手套和试管袋。下半部是清洁区,从左到右:左后侧两个小袋分别放测量枪和手机,左侧束松紧口的袋子放酒精,右侧加盖的大袋子上下三层,每层四格,可以放36-48支试管。右后侧是污染区,黄色的污染袋装用过医疗物品。这个布局符合操作的流程,使用顺手。
设计方案出来后,深圳一家防护服制造商了解到产品的背景后,负责人毫不犹豫地在忙碌的防护服生产团队中抽调研发总监和生产骨干配合打版和材料的测试。
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每个袋子承受的压力……各个细节反复测试,反复修改,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生产出“小蓝”背心,让封控区的一线工作人员尽早用上,从研发到生产,各个环节的企业克服疫情影响的困难,争分夺秒。前后共经过6轮修改后,最终在3月20日确定了设计定稿。3月24日,一线工作人员就用上了“小蓝”。从构思、设计、制作到投入使用仅用时17天,体现了“深圳速度”。
“今天这个小背心,有很多口袋、有分区,确实比平时方便了很多。以往我们是左一袋,右一袋,还要拿手机扫码,东西放在袋子里也比较乱,拿起来不方便。这个小背心很值得推广,方便我们上门为居民们做核酸。”首批用上“小蓝”背心的坪环社区工作人员说。
记者了解到,张会凡在临床中喜欢思考,不断地改良或发明适用患者康复、牵引等的装置。“小蓝”背心是她的第6个发明。据悉,张会凡已委托专利申请机构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了专利申请,并于3月23日,收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下发的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以往,医护人员的发明专利多停留在设计层面,较少能进行专利转化。而此次,通过医企合作的模式,将医护人员的创新设计快速、成功转化为一项实用的产品,也是一次新的探索。”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的有关负责人说。
(原标题《“大白”配“小蓝”,深圳护士发明上门采样新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