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五关出状元,百岁上考场:古人为考试有多拼你造吗?
南方Plus移动端
2020-07-06 19:34

7月是考试月

从高考到期末考

每位学子都在拼力冲刺中

虽然辛苦,但天道酬勤

岁月不会亏待你的付出

在学海中乘风破浪的小学弟、学妹们

如果你疲了,累了

不妨从古人的考试中

感受他们的努力

并憧憬下“金榜题名”的喜悦

一、每个状元都是万里挑一

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中国最早的“高考”。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1300多年。

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启,在唐朝时逐渐趋于完善,“状元”制度便是首创于武则天时代,自宋朝以后,科举制度成为中国官员录取的唯一方式。

才子佳人的戏文中,多半有个圆满结果,穷书生考上了状元郎,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然而在科举制度中,想要考取一个“状元郎”可远比今天的“高考状元”难得多。毕竟“高考状元”是全省性、同龄人之间的竞争,而古代的“状元郎”面对的是全国各地、各个年龄层的挑战,并且几乎每个人都是“学霸”级别。那才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据考察,漫长的1300多年间,一共产生648名状元。这些状元全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才最后摘得桂冠:在古代,从一名白身到状元,需要历经县试(晋级者为童生)、府试(晋级者为生员或秀才)、乡试(晋级者为举人)、会试(晋级者为贡士)、殿试(晋级者为进士,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可以说,成为状元的背后,是蛹化蝶般的痛苦修炼。

二、进士出身七品起跳

科举不好考,但是一旦成功,那立即便是“鲤鱼跃龙门”,直接进入“公务员”(官员)行列。

同为进士出身,成绩不同,出路也不一样。

状元郎进翰林院,官职从六品授修撰,比知县高一级。榜眼、探花进翰林院,官职授正七品编修。虽然品级不高,但状元、榜眼、探花有选任为某些职官及进入中央高层的资格,所以出路比较优越。

其他进士们再进行一次朝考,主要为了选拔庶吉士。朝考中选拨出优秀的进士为庶吉士,入庶常馆学习,三年期满时考试,分配工作,叫散馆,若有恩科,不满三年也散馆。

没有录取为庶吉士的进士授官,其品级主要是六、七品,所授的官以两种形式最多:一是部院的主事,司级官里的最低官,正六品;二是授予知县,正七品。

正是因为科举考试的“巨大回报”,一旦成功即跨入官员行列,因此推崇“学而优则仕”的古代文人削尖了脑袋都要参加,无数人在考试中荒废了青春,熬成了白头。例如清朝人陆云从雍正年间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一直坚持到道光年间,103岁高龄时还参加会试,依然落选,不过皇帝被他的精神所感动,赐给了他一个国子监司业衔。

三、狂欢贺金榜题名

科举考试难,考过回报大,因此一旦可以“高中”,所带来的就是狂喜与狂欢。

古人表达“中举”喜悦的,第一个方式便是放鞭炮!在古代可没有“禁炮”的习俗,遇到喜事大放鞭炮是表达心情的最佳方式,其实这也类似于一种昭告:快来看,快来羡慕嫉妒恨,我科举高中啦……

第二种方式则是大吃一顿,即举办“闻喜宴”!在唐朝,“闻喜宴”为民间性质的活动,由新进士们自己出份子钱,地点一般选择在国家公园——曲江园林中,宴会内容除了饮酒交友外,还包括“园中探花”、“雁塔题名”等。而在宋朝,“闻喜宴”该由官方出资举办,选择在皇家公园琼林苑,宴会包括赏赐、簪花、谢表等几个环节。

第三种方式就是发挥文人本色,写诗来表达喜悦之情。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孟郊的那首《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当年29岁的白居易中进士后,曾写过一首《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考中的喜悦成功地压过了离别的伤感:十年常苦学,一上谬成名。擢第未为贵,贺亲方始荣。时辈六七人,送我出帝城。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

而元代王冕的《送王克敏之安丰录事》,则直接点明中举与当官的关系:丹墀对策三千字,金榜题名五色春。圣上喜迎新进士,民间应得好官人。江花绕屋厅事近,烟树连城野趣真。

而被人引用最多的,则是元末诗人高明的《琵琶记》中的那一句: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也道出了求学路上的艰辛,与成功中举时的荣耀形成鲜明对比。

相比于古代的考试,今天的学子应该是更加幸福,因为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不至于将科举考试视为人生的唯一出路。不过面对人生的大考、小考,大家都应该全力以赴,不留遗憾。也祝福每一名学子:心中有星辰大海,脚下有丘壑万千!

编辑 刘桂瑶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