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败”传销“心理战”?心理学专家教你这几招

读特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刘琤琤
2017-08-21 19:24
摘要

国家重拳打击传销,作为个人,如何避免陷入传销陷阱?福田区慢病院心理卫生科韩耀辉医生指出,需要注意的是传销利用了人的心理弱点,对人进行洗脑,常用的手段包括偷换概念、反复强化、自我暗示、他人暗示、群体施压等,最后达到从中渔利的目的。

继李文星之后,媒体近期报道了多起大学生入传销后死亡事件。工商总局、教育部、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四部门近日印发通知,决定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传销活动专项整治行动。然而,各种各样的传销活动是怎样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来的呢?它们又是怎样一步步击溃正常人的心理防线,达到给人洗脑的作用的呢?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抵制传销呢?日前,来自深圳市福田区慢性病防治院(以下简称“福田区慢病院”)的心理学专家就此话题接受记者采访,向记者介绍如何“打败”传销“心理战”。

传销善于利用人的心理弱点

国家重拳打击传销,作为个人,如何避免陷入传销陷阱?福田区慢病院心理卫生科韩耀辉医生指出,需要注意的是传销利用了人的心理弱点,对人进行洗脑,常用的手段包括偷换概念、反复强化、自我暗示、他人暗示、群体施压等,最后达到从中渔利的目的。有的传销非常隐蔽,进行传销的人可能自己也深信不疑,有的是身边亲人,让人防不胜防,这个时候,掌握一定的心理因应措施是很必要的。

专家表示:传销组织猖獗和当前社会网络发达资讯爆棚,但真伪难辨、混淆视听有关。由于信息来源太多,从林林总总的商业广告到铺天盖地的养生信息,每个个体的知识经验有限,无法第一时间辨别孰是孰非,但如果能够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便可以避免跌入陷阱,尽早脱身。

1.骗子往往欲擒故纵,隐藏真实动机。身处社会中,应该掌握一定的生活常识,在面对任何一条充满诱惑的信息时,心里先要打一个问号,不要无条件地选择相信。

2.贪便宜、赌性重、希望走捷径的人最容易被人利用。简单来说,骗子擅长抓住人的心理弱点精准打击,诱人上钩。

3.行动先于思想和群体行动是传销心理的基础,群体具有塑造其成员观点和行为的力量,成员之间会彼此强化异常思想。一旦发现你所身处的组织或者企业试图切断你的外部联系,一定要提高警惕。

看透“本质”看清传销真面目

大学生陷入传销窝点的新闻时见报端,是否意味着大学生比较容易上当?韩医生表示,并非如此。任何求财心切的人都有可能被传销组织盯上,各种洗脑术,总有一款适合你。

无论是否限制人身自由,传销会在一定时期内把人安排在相对陌生封闭的环境里,通过反复说教进行高强度信息灌输,让人思维疲劳;而互联网传销则借用一些新鲜名词,将人带入未知领域,从而推翻其现有认知。

当人开始放下抵触情绪时,传销就会通过曲解国家政策、经济学规律等方式灌输传销“好处”。具体如,讲述传销成功者的案例,引见因传销暴富者;给各种传销讲师冠以教授、大师等称号,让人产生信任;集会时故意堆起成捆的百元钞票,激发人敛财的狂热;用“这么多人都参与还能是骗人”“国家打击其实是进行宏观调控”等说辞打消顾虑;利用迷信心理牵强附会,如:广西南宁市五象广场中的“五只象、三个台阶”,便被曲解为国家支持“五级三阶制”传销。

同时,传销体系内大打感情牌,加入者规律作息、饮食,成员间相互尊重、嘘寒问暖等,让加入者产生归属感。

有人虽然认清了传销真相,却继续蒙骗他人获取利润,期望通过传销一夜暴富。也有人抱着“我被骗的钱一定要捞回来”等侥幸心理,或另起炉灶,或易地再干,导致传销驱而不散。从动机角度讲,这就把被动的无知愚昧变为了主动的恶意欺诈,参与者如果认清了事实后仍然执迷不悟,必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刘琤琤)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