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14日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代表作名录),涵盖共20个项目,以便特区政府在分配资源、采取保护措施时订立次序,保护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具有高文化价值、急需保存的项目。
代表作名录项目包括南音、宗族春秋二祭、香港天后诞、中秋节——薄扶林舞火龙、正一道教仪式传统、食盆、港式奶茶制作技艺、扎作技艺、香港中式长衫和裙褂制作技艺、戏棚搭建技艺。
此外,早前被列入更高门槛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10个本地项目,也自动纳入名录,分别为粤剧、凉茶、长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龙舟游涌、香港潮人盂兰胜会、中秋节——大坑舞火龙、古琴艺术(斫琴技艺)、全真道堂科仪音乐、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黄大仙信俗。
上述首10个项目由非遗咨询委员会从首份香港非遗清单上的480个项目中,经审议后作出推荐。今年2月至5月,特区政府就此咨询公众,接获超过200份意见,大多数赞成将这10个项目纳入代表作名录。
康文署表示,非遗办事处会与有关团体和传承人保持紧密联系和合作,加强对代表作名录项目的教育、推广及传承工作,例如在2017至2018年度内举办专题展览,介绍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并举行工作坊、传承人示范及同乐日等活动,提升公众对代表作名录项目的认识和了解。
编辑 桂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