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是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综合体现,而志愿服务则是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因此,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环节之一。
罗湖七彩文明志愿者举牌宣誓
作为深圳志愿服务的发源地,罗湖拥有注册志愿者11万余名、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队400多个。志愿服务已经成为罗湖人的生活点滴,融入罗湖日常的方方面面。随着志愿服务体系的发展,罗湖志愿者队伍中逐渐演化出了公益助学服务、病患弱势帮扶、环保绿色出行、文化体育表演、旅游交通指引、心理健康辅导、助老关爱服务等7支代表性爱心力量。这7支力量分别以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颜色为代表,构成了罗湖区志愿服务的七彩文明。
“凝聚志愿力量、创建文明城市”,近年来,罗湖区始终坚持以“奉献爱心,服务社会”为宗旨,大力弘扬志愿者精神,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朱先生从志愿者手中取回卡包
U站服务多元化,覆盖所有社区
今年7月21日,市民陈女士在田贝地铁站C出口拾到一个卡包。因为要赶去接孩子,她把卡包交到了附近翠竹U站值班志愿者的手里。值班志愿者细心查看后,发现包里除了身份证、驾驶证、优惠卡以外,还有两张银行卡。这么多证件都丢失了,失主一定很着急。想到这里,U站资深志愿者卢秋梅顶着烈日跑到马路斜对面的工商银行求助。银行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立即查询银行卡的相关信息,很快就联系上了失主朱先生。不一会儿,朱先生气喘吁吁地赶到翠竹U站,千恩万谢地取回了卡包。
在其他U站中,类似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居民们对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有着天然的亲近感,遇到困难愿意向志愿者求助;而志愿者们也能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竭尽全力为居民解决问题。
此外,罗湖区还根据地理位置和实际情况,建设了许多有特色的U站,以实现志愿服务和市民生活的有效对接。如罗湖绿道U站为骑行者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和自行车充气补胎服务,做到365天“不打烊”;市人民医院内的健康志愿服务U站为患者提供信息咨询、就医指引、病房服务、文明劝导、紧急陪护等便民服务;“你我他”纳税服务志愿U站作为全国首个纳税服务志愿U站,能够为纳税人提供咨询导税、互助申报服务等。
据了解,罗湖区共有11个城市U站,83个社区U站,实现了社区全覆盖。这些U站错落分布在各社区、各口岸、各商业街以及绿道、产业园等地,开展了一系列与社区民生密切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
“瓷娃娃”做完康复训练后,志愿者将其送回病房
志愿服务特色化,关爱罕见“瓷娃娃”
2015年,罗湖区深蓝志愿者协会连续3天收到来自成都的求助消息。消息中提到,四川省仁寿县的“瓷娃娃”患者小雨及其父亲将到深圳港大医院求医,希望深蓝志愿者协会能够提供帮助。据了解,“瓷娃娃”在医学上叫做“成骨不全症”,又称“脆骨病”。这是一种罕见遗传性骨疾病,发病率约十万分之三。患者只要遇到轻微的碰撞,就会造成严重骨折。
经调查核实后,深蓝志愿者协会立即发出号召,一下就有好几十人响应。“瓷娃娃”行动不便,小雨入院后,志愿者们每天分两班对其进行陪护;由于小雨父亲只会讲方言,志愿者们还协助小雨进行各项检查。在港大医院治疗两个月后,小雨已经能正常站立。“除了感谢我想不到其他词了,有了义工的帮助治疗才会这么顺利。”小雨父亲激动地表示。
也正是因为小雨,深蓝志愿者协会开始把深情的目光投向“瓷娃娃”这个特殊的群体。2015年8月,深蓝志愿者协会启动“关爱脆骨症-来深就医‘瓷娃娃’陪护”项目,在他们的帮助下,20余名“瓷娃娃”病情好转,得以返乡。2016年8月,深蓝志愿者协会与深圳市志愿者基金会携手,借助腾讯公益平台推出“‘瓷娃娃’医护教育计划”,为越来越多前来深圳就医的“瓷娃娃”筹集款项,创造一个温暖的治疗环境。
截至今年7月31日,深蓝志愿者协会共接送陪护“瓷娃娃”114人次,服务“瓷娃娃”75名,参与陪护的志愿者达723人次。
志愿者们在街头倡导居民文明出行,不乱扔垃圾
无比靓丽风景线,满城都是“红马甲”
今年7月18日上午,受暴雨影响,莲塘街道国威路与聚宝路交叉路口的交通信号灯出现短路故障。为保障居民早高峰出行安全,早上8点不到,莲塘街道4名志愿者就各自带着一把伞,闯入雨中,帮助协警指挥交通。他们分立在4个路口,举着牌子充当交通信号灯。协警让车辆通过时,他们就亮出牌子红色的一面,上面写“行人红灯请稍后”;反之,协警让车辆停下时,他们就亮出绿色的一面,上面写着“行人绿灯请通行”。
范阿姨今年61岁,是当天冒雨维护交通秩序的志愿者之一。9点半早高峰结束的时候,她已经浑身湿透。她笑着说:“我从江西搬来深圳已经有10多年,早就把深圳当成了自己的家。能为深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做点贡献,我也很开心。”
志愿者们走上街头清理路面垃圾
作为“志愿者之城先行区”,罗湖街头从不缺乏志愿者。他们或顶着烈日,或迎着细雨,在马路边清捡垃圾,在交通路口维持秩序。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这些“红马甲”的身影形成了一道无比亮丽的风景线。
今年上半年,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人流量较大的难点区域和重要交通枢纽,罗湖区共开展文明宣导主题活动128场,发动志愿者6047人次。志愿者们深入背街小巷,协助清理路面垃圾,维护公共设施,宣传垃圾分类;针对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乱穿马路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文明劝导。他们每到一处,就把文明的种子传播到一处。
罗湖绿道U站的志愿者们
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
“老人坐车、看病都有优待,我们也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馈社会。”说这话的人是一名7旬老兵,名叫张福坤。张福坤祖籍湖北,2001年与老伴迁到罗湖。自2006年加入深圳市义工联合会以来,他一共累积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1400小时,曾获得“广东省五星志愿者”、深圳“百名优秀义工”、“深圳市五星级义工”等荣誉。在这11年间,他参与过交通秩序的维护、公共场所的禁烟宣传,照顾过脑瘫患儿,为春运乘客搬运过行李。深圳历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他都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并见证过。每提到他,立新社区的工作人员朱慧强都十分感动:“但凡社区里有志愿活动,张福坤大爷总是积极响应,而且他工作起来,往往比年轻人更投入、更卖力。”
曾穗建和曾穗华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今年61岁。两人在韶山工作,退休后随各自的女儿定居罗湖。在注册成为志愿者之前,姐妹俩就已经参加过不少具有公益性质的活动。花场社区组织志愿者在端午节慰问孤寡老人时,姐妹俩热心地帮忙包粽子,还和志愿者一起将粽子送到孤寡老人家中,对老人嘘寒问暖;社区为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她们也会主动留下来,帮助志愿者清扫会场,刷洗碗筷。
以前两人要照顾各自的外孙女,抽不出空来做志愿活动。如今孩子长大,上了幼儿园,姐妹俩便迫不及待地注册成为了志愿者。“我们都把自己当作深圳的一份子,能为深圳、为罗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发一份光,尽一点力,我们也觉得非常高兴。”
“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罗湖作为老城区,传承着深圳海纳百川的包容情怀,很多来深建设者来到罗湖之后,都能很快融入这个和谐的大家庭,并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服务罗湖,回报罗湖。
见习编辑 黄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