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一运动就受伤,这是咋啦?

读特记者 罗丹
2020-06-29 18:12
摘要

如今,为了让娃健康成长,催着娃多运动也成为了家庭的KPI,可问题随之而来,有的孩子要么不动,要么一动就用力过猛,今天这里挂彩明天那里骨折,这是“运动运气”不好吗?什么运动适合孩子?运动中如何保证安全?

如今,为了让娃健康成长,催着娃多运动也成为了家庭的KPI,可问题随之而来,有的孩子要么不动,要么一动就用力过猛,今天这里挂彩明天那里骨折,这是“运动运气”不好吗?什么运动适合孩子?运动中如何保证安全? 6月26日,深圳市学生营养健康科普堂第四期《起来,少年!》上线。这一次,“任课老师”既有体育老师,又有骨科医生,他们为家长和孩子带来了有料有趣的运动课,让同学们安全动起来。此次科普课堂由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主办,线上课堂可以无限次回看,记不住知识点可以“课后复习”。

儿童骨折就像嫩树枝被折弯

骨折绝对是孩子运动的头号损伤,一到寒暑假,骨科医生就格外忙。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曾做过的统计,孩子的暑假才放假两天,他们就收治了10名在各种运动中骨折的患儿,有的玩滑板车摔伤,有的踢足球撞上,有的和小伙伴疯跑受伤,有的玩单双杠摔伤。

儿童在运动中为何容易骨折?专家指出,儿童骨骼中胶原和水分的含量多,无机物含量少,骨质柔韧,在外力的作用下,可能会发生弯曲,而非像成年人那样直接断裂。在外力较大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骨骼的一部分出现皱褶、断裂,而其他部分还保持完整,就像幼嫩的树枝被折弯,在医学中被称为青枝骨折。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的坚硬,到了青少年期,各种关节脱位的比例则会明显上升。

四肢各骨的生长依赖于骨骼两端软骨不断形成新骨的能力。这种具有生发能力的软骨叫作骨骺。到了一定的年龄,骨骺软骨钙化为骨,骨骼的生长即会停止。如果骨骺因为创伤、疾病等原因受损,其生发能力可能减弱甚至消失,骨骼的发育就会受到影响,引起肢体的短缩或畸形。所以,安全运动确实很重要。

此次课堂的老师之一、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胡晓燕指出,很多运动项目对于力量素质都是有要求的,但如果没有进行过系统、科学的力量训练,难以提升运动表现。不科学的运动将导致一些错误的运动认识及错误的运动习惯、动作,不仅达不到健身效果,而且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她介绍,不是所有的运动都能健身,也不是运动了就能健身。在没有专业的指导下,有些时候运动≠健康。儿童时期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可以从这6项素质入手:柔韧、力量、耐力、灵敏、平衡、协调。对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的学生,其实需要定制不同的运动处方。

夏季运动最怕中暑等突发病

除了骨折,孩子在运动中还会遭遇中暑、咳嗽、电解质失衡、猝死等突发状况。市民杨先生说,去年暑期,他的孩子外出跑步回到家后一直头晕目眩,全身发抖,后来突然倒地。被紧急送到医院抢救后,才知道是在过度运动中流汗过多导致电解质失衡。

深圳市南山区前海学校体育教师窦德玉表示,深圳的夏季高温高湿,短时间运动就会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大,体温、脑温都急剧升高。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孩子运动安全,运动时的着装也有讲究。如果穿着长衣长袖运动,会导致体温迅速升高,汗液无法蒸发,皮肤排汗能力下降,身体的水汽捂在身体里面,可能出现热痉挛、热衰竭,中暑或者死亡等严重情况。

此外,特殊体质的孩子如有心脏病、哮喘病、甲亢等的,要按照“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要求运动。他认为,体育老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体育课,让所有学生特别是特殊学生能快乐地体验。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达成能力,要使大多数学生达标的前提下,兼顾特殊学生。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适合特殊体型学生开展的练习和游戏,引导他们热爱体育活动,爱上体育课。

100个11-16岁的深圳青少年,3个脊柱侧弯

脊柱侧弯,就是脊柱向一侧或双侧偏移躯干中轴线,形成“S”形弯曲,弯曲角度大于10°。脊柱侧弯不仅体态不美,出现驼背、高低肩、长短腿、骨盆倾斜等,还有可能造成肩背部、腰部顽固性疼痛,对心肺功能、胃肠功能等都有影响。

据深圳市筛查显示,11岁至16岁的深圳青少年脊柱侧弯患病率约3%,这意味着,在这一年龄段内,100个青少年就有3个患脊柱侧弯。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深圳市青少年脊柱健康中心主任颜滨在课堂上指出,脊柱侧弯应预防重于治疗。脊柱侧弯作为全国青少年四大常见疾病之一,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运动进行干预治疗和预防早期的轻度脊柱侧弯,脊柱侧弯的家庭预防尤为重要,保护青少年脊柱健康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

科学运动保护脊柱,你会怎么做?

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肥胖与代谢性疾病防控科主任、深圳市校园营养健康管理专家组组长熊静帆介绍,课堂还留了“家庭作业”,活动邀请孩子们拿起画笔手绘一幅“科学运动、保护脊柱”主题的手抄报、海报或小漫画,或是对着镜头展示科学运动。作业可于7月10日17:00提交深圳慢病中心。具体要求可以关注深圳慢病中心微信公众号。

(晶报供稿)

编辑 周晓飒

(作者:读特记者 罗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