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多彩河源丨赣深高铁即将发车,开往一座两千年客家古邑——河源
赣深高铁五城联合采访团
2021-11-18 23:03

客家古邑,万绿河源。

河源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自秦置龙川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南越王赵佗曾担任龙川县首任县令,是岭南开发最早的地区。

河源是恐龙蛋化石藏量全球第一、恐龙蛋化石馆藏量最多的地方。2005年,河源市博物馆获颁第3届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河源也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授予中华恐龙之乡。

2200多年来,自古地处冲繁的河源,今总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历朝历代,大量中原人士南下岭南,部分留在今河源五县一区内繁衍生息,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交融发展,最终形成一种内容丰富、开放包容、独具地方特色的河源客家地域文化,是为“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

至今,河源拥有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0多项,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百个,全市有馆藏文物56000多件,省级评定三级以上600多件。全市有23个省级古村落。

河源大地上的“文明碎片”

河源巨量的恐龙蛋化石、露天保存的恐龙脚印化石和藏在河源恐龙博物馆里的恐龙骨骼化石,“三位一体”的珍贵恐龙化石资源,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罕见的。

河源恐龙化石数量居世界之首。

1996年3月6日在市区东江边发现第一窝恐龙蛋化石至今,河源已抢救、发掘16000多枚恐龙蛋化石。据专家估计,河源发现的恐龙蛋化石虽然超过全世界发现数量的一半以上,却只是地下海量埋藏中的沧海一粟,在“河源盆地”的红砂岩中,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分布面积约70平方公里,光河源城区周围一带的埋藏,估计就达10几万到100万枚之多,其中包括40多种恐龙的蛋化石。

河源还陆续发现了8具恐龙化石,其中7具恐龙化石被正式命名为“黄氏河源龙”, 其中一具化石骨骼完整程度达80%以上,现已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河源市区南端的2 .26平方公里保护区内,裸露的恐龙蛋化石之数量、品种之丰富在世界绝无仅有,河源也因此成了恐龙蛋化石藏量全球第一、恐龙蛋化石馆藏量最多的地方。

因为恐龙蛋化石数量之巨,2005年,河源市博物馆获颁第3届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河源也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授予中华恐龙之乡,这是全国16个唯一经国家权威部门批准的“恐龙之乡”。

在河源市区南端,河源市政府划定2.26平方公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河源石硖恐龙蛋化石埋藏地”的保护范围,其中1平方公里为核心保护区,对遗址原貌进行保护。

古龙川物华天宝,远古时代就是藏龙卧虎之地:多年来,东江流域的系列考古发现就有力地佐证,从旧石器时期到新石器时期,再到夏商周时期,人类就在河源大地繁衍生息。也就是说,不管你穿越到旧石器时代还是穿越到夏商周时的河源,你都会发现,在这片土地上,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从发现第四世纪6目12种古动物种化石的东源上莞必寿洞,到龙川县登云镇荷树排的17座新石器时代古墓群,到连平大湖高栋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窑址,再到和平三角山遗址发现的战国中晚期越国贵族“米字纹陶类型”文化遗存……

一件件重见天日的“文明碎片”证实,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在苍苍莽莽的河源大地上,已经有大批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虽地处华夏文明边陲,但先民们依然通过各种方式,与吴越保持密切交往,间接接触华夏文明,逐渐催生文化嫩芽,并在历史的风雨沧桑中汲取多方养分并茁壮成长。

起步龙川,赵佗成开拓岭南第一功臣

赵佗曾被毛泽东称为“南下干部第一人”,20出头就成为大秦帝国南征岭南大军副将;平定岭南后,出任龙川首任县令;秦末乱世,已成为南海郡尉的赵佗,趁机吞并桂林、象郡,建南越国,裂地封王,君临岭南。

古龙川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也是他开发岭南、播种中原文明的“试验田”。 任龙川县令和南越王期间,赵佗细心呵护早在新石器时期以前就萌动绽放的岭南文化嫩芽,并大量施予中原文化中的有益养分,为兼具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之美的岭南文化的形成、发展,打下了坚实牢固的基础。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令尉屠睢发卒50万,20岁出头的赵佗作为其中一路的副帅,与主帅任嚣同征南越。在精兵利器的秦军铁蹄声中,任嚣、赵佗平定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岭南设置桂林郡(今广西大部分地区)、象郡(今越南北部与广西一部分)与南海郡(今广东大部分地区),把岭南纳入版图,任嚣任南海尉,赵佗任龙川县令。龙川,是当时广东地域最早置县的4个古邑之一。

身为龙川县令,赵佗深入越族地区,了解越人风俗民情,总结历史经验,采取“和辑百越”的民族融合和民族自治政策,从军事、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全面推动汉族与南越族的融合。具有了一定文明基础的古龙川,在赵佗任上得以推行许多大力促进龙川文明发展的措施,设置政区、移民实边、开垦山林、修筑城池、兴教办学、推广中原文化,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使古龙川成为南越国的一个先进地区,并带动整个东江流域的发展。

赵佗接替任嚣为南海郡尉后,因中原大乱,自立为南越王,南越境内相对安靖。汉朝建立后,赵佗二次归汉。南越国存近百年后,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被正式划入汉朝版图,龙川县仍归南海郡管辖。

从中原来到岭南的赵佗,使原本“蛮荒蒙昧”的岭南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获得了飞跃式发展。

古村落。

“和辑百越”不仅仅是一个民族政策,更是一种文化策略。因为“和辑百越”,让岭南有了较长时间安定团结的局面,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如促进了中原文化(以后发展为统一的汉文化)与以南越族文化、骆越族文化和西瓯族文化为主体的南越国内的“百越”文化的融合。有了这一基础,才使南方各越族最终大多融入了汉族大家庭。赵佗奠定了汉越文化融合期的基调,是岭南文化形成中的极为重要的环节。

正是古龙川具有良好的自然人文地理条件,在交通、军事、商贸、政治等方面的地利,“三才”并行才成为先民生息、文化萌动的沃土,才成为孕育岭南文化的重要关节点,才最终成为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府”,成为源远流长、独具魅力的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龙川考棚。

划过河源上空的“文曲星”

一个地方,山川人文灵气所钟,必生聪明俊秀之人杰。历朝历代以降,不世出之高人,织串起了一个地方的人文脉络。河源,虽为古时蛮荒之地,却是今日南国明珠,邑虽小,而杰出人物亦众。五县一区见诸史料者有数百人,其中各代翘楚,亦有数十人。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岭南本土俊彦,功绩显赫、彪炳汗青,百世犹师,至今闪耀在千年古邑的人文谱系中。

王阳明博物馆。

唐代有“循州第一进士”的韦昌明,宋代有苏东坡为之写过两首诗的“岭南首第”古成之,明代有官居二品“民称神明”的李焘,清代有广东巨族“一门三世四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的连平颜氏家族,民国时有曾被提名副总统候选人的徐傅霖,以及“东江三杰”阮啸仙、刘尔崧、黄居仁,建国后有文坛伯乐萧殷等。

在封建王朝,不少中原人杰由于贬官、游宦、流寓等原因来到河源地区后,在各地著书讲学,传播文化,对河源的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中原人杰的到来,如同手把梅枝种岭南,给当时岭南“蛮荒地”带来了满园春色。除前面提到的赵佗,还有状元宰相吴潜、文天祥,有文豪苏辙、名将俞大猷、大思想家王守仁等。

王阳明塑像。

时至今日,河源拥有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0多项,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百个,全市有馆藏文物56000多件,省级评定三级以上600多件;全市有23个省级古村落。

千年古邑走进高铁新时代

河源市区地处东江中枢,位于东江中上游、新丰江下游,双江汇合,三面环水。旧时水运以东江为主干,上游可达龙川、和平,下游至惠阳、博罗,长年船只不绝;其次为新丰江,由新丰流经原河源县之龙尾、回龙至县城汇合东江,新丰物产多从此道出口。

自秦以来,尤其是唐宋年间,由于东江航运发达,更成了一条交通大动脉,而这大动脉的节点,便是在龙川。在明洪武年人口锐减之前,作为湘、赣、闽、粤四省或“四州门户”,龙川的航运业、商业是何等发达,人丁是何等兴旺。这条线路,先于汀梅,且更为长久。

清代中叶,佗城占漕运、盐运、河务三大政要之利,经济形势更是达于鼎盛。保存至今的龙川老隆镇福建会馆,馆建于清朝初期,是龙川县闽籍坐贾行商投资兴建的同乡会址。《龙川县志》还记载有潮州会馆、惠博会馆等。作为“三省咽喉,四州门户”,周边省市都在龙川建有会馆,有力地证明了龙川“为水陆舟车之会,闽粤商贾辐辏”的商贸中心地位(《嘉庆重修一统志·惠州府》)。

如今,一辆驶往春天的高铁——赣深高铁即将发车。走进高铁时代,千年古邑,未来可期。

朱良骏 陈海峰/文

刘钢 /图

(原标题《走进多彩河源丨两千年客家古邑 新时代万绿河源》)

编辑 编辑-周梦璇(客户端)审读 刘春生审核 冻结-党毅浩,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作者:赣深高铁五城联合采访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