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江姐”于蓝去世,享年99岁

北京日报客户端 中国新闻网
2020-06-28 08:47
摘要

曾经在电影《烈火中永生》扮演经典角色“江姐”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老师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

北京日报客户端6月28日消息,北京日报记者获悉,曾经在电影《烈火中永生》扮演经典角色“江姐”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老师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她的小儿子,著名导演田壮壮6月28日在朋友圈确认了这个消息。

田壮壮导演在朋友圈写道:妈妈走了,现在你的感官不再起作用,你的心独立,赤裸,清明且处于当下,你以前从未经历过,现在经历的一切,这即是佛。

田壮壮导演表示:感谢所有关心妈妈的人,我想独自安静今天。”

众多于蓝圈内好友转发并证实了这一消息。

于蓝,原名于佩文,1921年6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 于蓝小的时候曾经被日本宪兵队抓住过,被他们拿皮鞭抽,用脚踢,让她从此恨透了日本兵,也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17岁的于蓝当年跟十多个革命青年一起步行了几千公里来到延安,进入了抗日军政大学学习,随后进入鲁迅艺术剧团,成为了一名话剧演员。当时的老师熊塞声告诉她,舞台就像是一个战场,上了舞台,“就要有死在舞台上的决心”。当时的于蓝还不懂这句话的含义,但是她记住了这句话。

1949年,她主演了个人首部电影《白衣战士》,在片中饰演一名医疗队队长庄毅,初次在大银幕上表演的她还处于紧张和摸索的阶段,这部影片让她锻炼了自己的银幕感觉。

1951年,于蓝在剧情电影《翠岗红旗》中饰演红军家属向五儿 。1952年,于蓝在根据老舍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龙须沟》中扮演程娘子。当时于蓝刚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回来,正怀着第三个孩子田壮壮,腿肿的厉害,但是她没有退缩。她直到开拍前才在院里门房嫂子苏嫂的身上找到人物感觉,“苏嫂身上有北京人那个味儿”,就是要演出豪爽泼辣的样子,于蓝对于自己的这个角色非常钟爱,也认为是一次成功的表演。

1959年,她在《林家铺子》中饰演张寡妇,这个角色本来是属于舒绣文的,但是后者心脏病复发,最后于蓝被叫来救场。

1961年,于蓝在《革命家庭》中的饰演一名英雄母亲周莲,于蓝在片中从青年演到老年,把一个普通家庭妇女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演绎得真实可信。该片让她获得了第二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1961年,于蓝被国家文化部评选为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

于蓝从儿童电影制片厂正式退下来,一直住在儿影厂的宿舍楼,过着简朴的生活,她豁达看待人生,把自己仅有的几件漂亮衣服全部送给了别人。离休以后,于蓝很少公开露面,除非是周总理和邓颖超相关的纪念活动,和孩子们相关的事情,其它的社会活动于蓝一般都拒绝了。于蓝说,周总理的纪念活动我一定要参加,表达我作为一个演员对他老人家的敬仰之情,孩子们的事情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两个事情我都不能推辞。早晚的新闻她是必须要看的,她只看中央一和四频道,一个是国内新闻,一个是国际新闻,这是她获得国内外新闻大事的主要渠道。

【新闻链接】

永远的“江姐”于蓝

从延安开始的艺术之路

于蓝原名叫做于佩文,1921年出生于辽宁岫岩。1938年,17岁的于佩文和同样怀着革命理想的好友从北平出发去延安,临行前好友的母亲送给她于蓝的名字,“希望你们走在万里无云的蓝天下”,她很喜欢,从此改名叫于蓝。

来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于蓝最想做的是修铁路、修桥梁的工程师,她曾说,那时的自己对“艺术”二字毫无理解,只是愿意看戏、看电影。

学业之外,于蓝也经常参加各种业余的戏剧演出。1940年春天,于蓝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成为一名正式的演员,从此走上了艺术之路。

抗战胜利前,于蓝演过很多舞台剧,新中国成立后,于蓝开始接触电影。1949年秋天,她第一次登上银幕,主演影片《白衣战士》,1950年,主演《翠岗红旗》,1951年,她正式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扮演了老舍作品《龙须沟》里刁蛮又贤惠的程娘子。

电影《龙须沟》

《龙须沟》已经是非常成熟的话剧,为了更好演出电影版的程娘子,于蓝跑去天桥体验生活,揣摩妇女数票子时的神态和用鸡毛掸子的动作幅度,每天记日记,学习体验对象的形态和动作。

那时已经怀孕的于蓝,依然每天在大杂院里跑来跑去。“要深入生活,生活就是创作的源泉”,是她从延安时期就坚定的表演信念。

在另一部经典电影《革命家庭》里,于蓝饰演的周莲从一个普通家庭妇女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她从16岁青年演到老年。这个角色让她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还得到了周总理的褒奖:“于蓝演了一个好妈妈”。

1962年,于蓝入选新中国电影“22大明星”。

电影《革命家庭》

《翠岗红旗》中的向五儿、《龙须沟》里的程娘子、《林家铺子》里的张寡妇、《革命家庭》中的周莲、《烈火中永生》里的江姐……于蓝的银幕作品不算太多,但这些优秀的中国妇女形象都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经典。

永远难忘的“江姐”

于蓝最为人熟知的角色,还是《烈火中永生》的江姐。事实上,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她正是最初的提议者之一。

 电影《烈火中永生》

1961年,在医院检查身体的于蓝偶然读到了小说《红岩》,便爱不释手。第二年,她和导演来到重庆,通过《红岩》作者接触到了许多那时幸存的共产党人,深受感动,回北京后,他们整理出来了几十万字的资料。

她说,正是这些真实的故事,让她触摸到了烈士们的状态:“这使得我走进了江姐的内心。”

从资料到电影,剧本几经修改,夏衍改编后特地叮嘱于蓝:“你演江姐,千万不要演成刘胡兰式的女英雄,也不是赵一曼。”1965年,《烈火中永生》上映,引起一片轰动。

于蓝在《烈火中永生》饰演“江姐”。

“江姐对丈夫的爱,埋得很深。”于蓝说,她所认为的江姐,有一种冷静与克制,“得知丈夫牺牲了,她在年轻人面前没有哭,怕引起恐慌。而夜里,她裹在被子里压着嗓子哭”。

有人说,于蓝的江姐之所以深入人心,在于她既演出了烈士的奉献精神,还有她作为平凡的妻子、母亲的痛苦、隐忍和牺牲,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

“我自己认为主要是烈士本身的事迹感动了人、教育了人。”于蓝曾在接受采访时谦虚地说,“这个角色使人信任、感到亲切,那么就算演成功了。并不是我这个演员有多么了不起”。

于蓝在《烈火中永生》饰演“江姐”。

生活里的于蓝,个性同样坚毅沉稳,她和丈夫田方的爱情也传为一段佳话。

两人最早相识于1938年的延安,同为鲁迅艺术文学院实验话剧团的演员,最初,介绍人“乱点鸳鸯”,他原本被介绍给于蓝的好友,结果田方一直喜欢的是于蓝。

田方是著名的演员,也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第一任厂长,曾出演《深山里的菊花》《一天一夜》等影片,他在《英雄儿女》中“王文清”更是经典。1961年上映的《革命家庭》,是两人唯一的一次银幕合作。

他们的孩子也都从事着艺术有关的工作,小儿子田壮壮,是与陈凯歌、张艺谋齐名的著名导演。

花甲年,为儿童电影重新出发

1974年,于蓝的电影《侦察兵》上映,她发现自己脸上有个伤疤,已不能自如地控制表情,于是遗憾地与银幕告别。

1981年6月1日,已经60岁的于蓝受命组建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现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并成为首任厂长,从此投身到儿童电影事业中。

厂子刚成立时条件很艰苦,最开始,他们的办公地点是一排极其简陋的平房。1983年的冬天,于蓝的手指被办公室的门夹伤,医生说接上断指康复得20多天。于蓝嫌时间太长影响工作,就让医生直接缝上了伤口。

从零到有,于蓝任厂长期间,儿童电影厂拍出了多部优秀的儿童电影佳作——《红象》《少年彭德怀》《鸽子迷奇遇》《哦!香雪》《豆蔻年华》《我的九月》《好爸爸、坏爸爸》……

那个时候的儿童电影制片厂,有于蓝这样的老电影人,还有从电影学院来实习的张艺谋、冯小宁、张建亚、谢小晶、田壮壮等年轻人。

电影《红象》导演:张建亚、田壮壮、谢小晶

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于蓝提交了关于发展中国儿童电影事业和前景展望的提案。直到80岁,于蓝才从儿童电影制片厂正式退休。

退休后的她依然热切关注着儿童电影的发展,1994年,于蓝还撰文呼吁“救救儿童电影”。她露面的公开场合不算多,但只要是“关心下一代”儿童电影的事情,便一定要去。

于蓝。中新社 富田 摄

在于蓝90岁生日的时候,她的好朋友秦怡曾为她写下这样的题词:“红心塑造英雄,真情培育儿童。”

从舞台走向荧幕,从演员到电影背后的推手,于蓝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电影事业。

再见,永远的“江姐”,再见,永远的表演艺术家于蓝!

编辑 关越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