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南粤行”走进梅州:组建全灾种应急救援队伍,推动应急管理体系迈向现代化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李竹 通讯员 粤应宣
2021-11-11 00:07

“当前天气干燥,大家要注意森林防火,不要在户外用火……”11月9日下午,在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记者听到了响彻全镇的、用当地方言播报的“大喇叭”广播。这是华城镇防御自然灾害的举措之一,随着当地不断强化应急能力“四个一”建设,曾因辖区内自然灾害隐患点多面广所困扰的华城镇早已换了新颜,2020年其被国家应急管理部定为全国基层管理信息联系点。而这里,也是2021年广东省“安全生产南粤行”活动的第一站。

记者了解到,华城镇强化基层应急能力“四个一”建设,即有一个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有一支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有一个智慧应急指挥平台、有一个应急救援物资仓库。

加强“四个一”建设,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

在华城镇的黄埔村,山地面积达6000多亩,但其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经验。黄埔村村委书记李宪永告诉记者,在今年5月份的黄埔村森林火情处置中,村干部发现火情上报后,镇村两级应急队伍快速反应,只用了一个多小时便将火情处置完毕。

这是如何做到的呢?李宪永介绍,这得益于黄埔村的“十个有”建设,确保日常有宣传、风险广知晓、灾前有预警、灾中可避险、受灾得救助。“我们把组建了一支15人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平时积极参加镇应急救援演练和业务学习培训,遇到险情能立即投入战斗。同时,利用全村16个‘村村通大喇叭’,播放森林防火知识、地质灾害防御知识等,让每个村民都懂得安全知识。一旦发生灾害险情,还可以通过大喇叭及警报器疏导村民前往可容纳3000人的避难场所。”

黄埔村只是华城镇的一个缩影,围绕基层应急能力“四个一”建设,整个华城镇正在打造过硬的镇村应急管理体系。组织体系延伸至村,全镇37个村(社区)设立应急中心,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任主任,安排1人专职负责应急管理工作。

目前,全镇已组建了3支应急救援队伍,分别是1支50人的全灾种专职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1支12人的专业消防救援中队,1支64人的专职护林员队伍;37个村(社区)分别组建1支15人以上的应急小分队,主要由年轻的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在家党员等组成。

在华城镇人民政府门前,记者看到了这支由50人组成的全灾种专职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队伍面前,摆满了救灾设备——高压水泵、水上救援机器人、风力灭火机、无人机等一应俱全。

华城镇镇长吴恺平告诉记者,为打通应急指挥最后一公里,全镇37个村(社区)全部建设了一个不小于15平方米的应急指挥中心,并配备基本办公设备,实行24小时值班备勤,规范突发事件信息上报流程。

“此外,在建设一个应急物资仓库方面,我们未来计划投入440万元,新建一栋占地面积310平方米的3层半的集应急备勤、综合协调、物资储备等功能为一体的应急救援综合楼,持续加强应急救援工作。” 吴恺平说。

研发稀土自发光示范路,点点“星光”照亮幽静村道

从县镇到市区,整个梅州市的应急管理体系正迈向现代化,其中不乏科技力量的支撑。梅州自主研发的稀土自发光示范路就是其一,它同时还成为了广东省系统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的典型。

记者看到,在梅州市西河镇长达18公里的蜿蜒村道上,就安装着2.2万个稀土蓄能自发光道钉,像一只只跳动的“萤火虫”照亮幽静的村道。

稀土蓄能自发光道钉

道钉如跳动的“萤火虫”,照亮幽静的村道

“稀土蓄能自发光的原理是通过吸收紫外线光或可见光,使光能转化后储存在晶格中,在暗处又可将能量转化为光能而发光。” 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梁磊介绍,以交通安全系列产品——蓄能自发光道钉为例,其在日光或灯光照射5~15分钟后,自发光时间最长可达12小时,基本能够覆盖整个晚上。

研究院内的发光安全标牌展示区

梁磊表示,从道路交通安全的角度来看,稀土自发光的交通安全系列产品能够弥补led灯等产品的不足。如若车灯坏了,那么普通的夜间反光警示标示将难以起作用。这时,蓄能自发光的道钉、路标便能派上用场,其不依赖外界条件的变化且不需过多的维护,低耗能且又能确保道路的安全。

据介绍,梅州自主研发的稀土蓄能自发光路标,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村道及陡坡、临水、临崖等重点路段广泛推广使用,目前安装了280公里,有效提升了道路本质安全,实现道路交通事故大幅下降。

(原标题《“安全生产南粤行”首站走进梅州:组建全灾种应急救援队伍,推动应急管理体系迈向现代化》)

编辑 编辑-黄力雯(客户端)审读 韩绍俊审核 特区报-王雯,新闻网-曹亮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李竹 通讯员 粤应宣)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