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见“圳”情 !又一批深圳人在西藏林芝扎根了三年

记者 肖意
2016-05-06 15:38
摘要

近三年来,深圳援藏干部们积极落实深圳市委市政府“坚持质量第一、打造援藏项目深圳品牌”要求,不断巩固发展“一个龙头、两翼齐飞”(以民生援藏为龙头,以产业援藏、智力援藏为两翼)援藏工作新格局,直把藏乡...

深圳,远在祖国南海之滨;

林芝,地处青藏高原东南。

21年的对口支援工作,让相距六七千里的深圳、林芝两地山海相连、情谊相通,交流合作频繁。

1、<p>2016年3月21日,察隅援藏工作组全体援藏干部和工作人员合影。其中王建文(后排左三)、李劲章(后排左四)、路勇明(后排右一)为深圳援藏干部。</p>

2016年3月21日,察隅援藏工作组全体援藏干部和工作人员合影。其中王建文(后排左三)、李劲章(后排左四)、路勇明(后排右一)为深圳援藏干部。

在第七批援藏工作即将收官之际,记者日前随深圳市党政代表团来到西藏林芝,了解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深圳对口支援察隅县、察隅农场工作组的工作情况。近三年来,深圳援藏干部们积极落实深圳市委市政府“坚持质量第一、打造援藏项目深圳品牌”要求,不断巩固发展“一个龙头、两翼齐飞”(以民生援藏为龙头,以产业援藏、智力援藏为两翼)援藏工作新格局,直把藏乡当故乡,携手同富裕、齐心奔小康,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援藏成绩单。

天下没有远方,有爱就是故乡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

进藏近三年来,高原红、粗皮肤、大嗓门,已成为深圳的援藏干部与当地融为一体的真实写照。

按照广东省统一安排,2013年6月,王建文、李劲章、欧继喜、林浩、路永明5名深圳干部踏上征程,奔驰数千里之遥,来到祖国雪域高原西藏的太阳宝座之地——林芝。

按照安排,深圳对口支援林芝市的察隅县和察隅农场。

察隅位于藏东南的高山峡谷,南与缅甸、印度接壤,距离林芝市区五六百公里,是林芝市最偏远的一个县,边境线长达近六百公里,经济相对落后,贫困人口多。察隅农场建于1965年3月,是曾参加过对印自卫反击战的边六团官兵就地转业的军垦农场,也是西藏四个国有农垦企业之一,距离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约18公里,农产品附加值低。

援藏就是要融入当地,来了就是察隅人。

春夏之交的藏东南,芳草鲜美,气候宜人,远处的巍巍雪山勾勒出青藏高原唯美的天际线,令人心旷神怡。但雨季也带来了塌方等地质灾害。沿着深圳市援建、2013年竣工投用的然察公路,作为工作组组长,王建文、陈晓明分别率领察隅县工作组、察隅农场工作组从林芝出发,驱车近十个小时,马不停蹄奔赴地处边陲、交通险远的察隅,安营扎寨,潜心援藏。

11、<p>2015年12月17日,第二次带队前往古拉乡目本村调研的王建文(右),途经察空村时慰问孤寡老人白玛措姆。</p>

2015年12月17日,第二次带队前往古拉乡目本村调研的王建文(右),途经察空村时慰问孤寡老人白玛措姆。

“这条路跑起来真是漫长又艰难。”由自驾游萌生援藏梦、近三年来已在林芝察隅来回跑了80余趟的王建文动情地说,“西藏已成为我一生的故乡,为了她我愿意付出一切。”

是啊,天下没有远方,有爱就是故乡。

目睹察隅老乡们有病无处医、有劲无处使,守着金山银山、过着贫困日子的现状,工作组成员们难过的流泪:一定要让察隅人民摆脱贫困、早日实现小康!

正是带着这种家园、家国情怀,王建文和工作组的队员们分头调研,在前半年时间里走遍了察隅县的三乡三镇,行程超过5000公里,深入开展“走入边疆群众心,走入戍边将士心”两个“走心”活动。在深入一线调研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和群众需求,立足民生,精准发力,科学规划,确定了21个援建项目,其中民生类项目15个,投资总额占“总盘子”的73%。目前,所有项目已全部完工,有力改善了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使偏远乡村的百姓切身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2014年5月27日,按照林芝地区农牧民技术培训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察隅农场在果园现场举办了果树矮化高产培训班。农场党委书记陈晓明(中)、场长平措出席培训班并致辞。副场长欧继喜(右一)负责培训讲解。农场果树种植户和下察隅镇种植户代表参加了培训。(摄影:杨逊昕)

2014年5月27日,察隅农场在果园现场举办了果树矮化高产培训班。农场党委书记陈晓明(中)、副场长欧继喜(右一)在察看果树生长情况。  杨逊昕 摄

作为省派干部、陈晓明与深圳干部一道,通过实地察看、座谈会、个别交流等方式摸清摸透察隅农场情况,找准农场目前存在的经济结构单一、交通不便、缺乏人才等五大难题,迎难而上,在认真总结历届援藏和近年农场工作经验基础上,确定了把察隅农场建设成“高原生态农业基地”的三年援藏工作思路,实施援藏项目8个,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等六方面工作,切实改善了民生,维护了社会稳定,创造出和谐局面。

“深圳援藏工作,为推动林芝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林芝市市长旺堆说,深圳第七批援藏工作组开展“走入边疆群众心,走入戍边将士心”两个“走心”活动,广受社会好评;察隅农场的高原生态农业基地有力增强了农场造血功能,大幅提升了干部职工生活水平……

“对口支援以来,广东、深圳派驻了一批批优秀干部,带来了一个个创新发展的理念,实施了一批批改善民生的重要项目,让西藏人民真切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说,广东、深圳人民的深情厚谊,西藏人民将永远铭记!

携手同富裕、齐心奔小康,山海深情谱新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民生援藏一直是深圳援藏工作的重点。据统计,第七批援藏工作开展以来,深圳在察隅县和察隅农场投向民生领域的资金占比高达近八成,共实施民生类项目21个。

“感谢深圳,感谢好心人,让我的孙女儿重新站了起来。”谈起广东、深圳的援藏工作,藏族伤残女孩强巴卓玛的爷爷、91岁的次旦平措老人激动地向王建文竖起了大拇指。

和强巴卓玛一样幸运的,还有罗布卓玛和拥曲珍两位藏族女孩。

5、2014年7月9日,经过手术治疗后正在康复的三名藏族女孩合影。

2014年7月9日,经过手术治疗后正在康复的三名藏族女孩合影。

第七批深圳援藏工作组进驻察隅后,王建文带队在雪域高原“送温暖”,分别在上察隅镇翠心村、古拉乡日托村和下察隅镇的嘎堆嘎美村,发现了这3名不幸残疾的藏族女孩。

“看到3名花季藏族少女的情况,我们感到很揪心。”王建文说,经过积极联系,从深圳市爱心企业和有关单位筹措了130多万元,将她们送到深圳治疗。2014年8月底,3人均已完成手术治疗,恢复良好。其中伤势较重的强巴卓玛,也站了起来,能够生活自理并参加工作。罗布卓玛和拥曲珍则于去年双双考上了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一场爱心救助,彻底改变了3名藏族不幸女孩的人生。

6、2014年8月17日,回深协调工作的援藏干部李劲章(中)专程前往三位藏族女孩的住处,看望她们。图中右一为罗布卓玛,右三拄拐杖者为强巴卓玛,左二为拥曲珍。她们于8月25日结束在深圳的前期治疗返回察隅。

2014年8月17日,回深协调工作的援藏干部李劲章(中)专程前往三位藏族女孩的住处,看望她们。图中右一为罗布卓玛,右三拄拐杖者为强巴卓玛,左二为拥曲珍。

两年多来,这种跨越数千里的救援在不断进行:送到深圳治疗、成功保住面临截肢的双腿的扎西仁增等三名伤残少年,陆续得到救助,在雪域高原上传递着深圳“爱心之城”爱的接力。

13、2015年12月17日,第二次带队赴古拉乡目本村调研的王建文(前),离开察空村徒步前往目本村。大家一路在怒江边的悬崖峭壁上行进,危险异常。

2015年12月17日,第二次带队赴古拉乡目本村调研的王建文(前),离开察空村徒步前往目本村。大家一路在怒江边的悬崖峭壁上行进,危险异常。

目本村位于不通公路、路途极为凶险的古拉乡怒江河谷地带,资源极度匮乏、地质灾害频发。工作组结合援藏项目中期调整,及时将目本村整体搬迁工程列入援藏计划。看到工作组一行多次前来调研,每次都要在怒江边上走上6天才能来到乡村,村民感动了:全村29户、200多名村民愿意整体搬迁至气候适宜、资源相对丰富的上察隅镇巩固村附近的边境一线,人均耕地由原来的0.8亩增至一年两收的2亩地,生存环境、居住环境大为改观。

目本村整体搬迁项目由察隅工作组统筹2600多万元建设,总用地面积约1200亩,建筑总面积近7000平方米,采用“小组团、花园式社区”设计理念,规划建设了30户、每户占地约540平方米的藏式小院落、村文化室、牲畜棚、停车场、村内道路及园林绿化等配套设施,着力打造成援藏项目的深圳品牌和示范工程。

“这个项目于去年6月全面开建,当年底已完工,整村搬迁正扎实推进。”王建文说。

近三年来,深圳按照中央要求和省的部署,坚持“一个龙头、两翼齐飞”,大力加强民生建设,在察隅县、察隅农场方面共实施了29个援建项目,古玉、古拉、下察隅、察瓦龙四个小集镇改造建设项目和博学、然乌学、日东村8个小康示范村顺利建成,察隅农场的清洁饮用水工程、五连道路改造、农田水利建设、扶贫助学等项目实施,有力改善农场生产生活条件。

17、2015年6月3日,察隅工作组深圳援藏干部、县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路勇明(右)赴竹瓦根镇吉太村送医送药,为当地百姓免费义诊。

2015年6月3日,深圳援藏干部、县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路勇明(右)赴竹瓦根镇吉太村送医送药,为当地百姓免费义诊。

在智力援藏方面,深圳选派5名干部挂职之外,先后派出六批志愿者医疗队赴察隅开展工作,接诊一万多人次,完成了近百台手术,下乡义诊20余次,免费送药10万多元。同时,广泛集聚社会资源支持援藏项目,共筹集资金6000余万元,建设光明幼儿园等项目;动员多方力量参与援藏慈善事业,筹集近百万元善款解决群众急难问题。

19、2013年12月19日,深圳援藏干部林浩(左)到察隅县竹瓦根镇嘎巴村村民家里送保健包。

2013年12月19日,深圳援藏干部林浩(左)到察隅县竹瓦根镇嘎巴村村民家里送保健包。 

近三年来,工作组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提升当地自我发展能力,实施了古玉乡罗马村农家乐和旅游设施、竹瓦根镇空档村藏鸡养殖、嘎巴村蔬菜种植培训示范基地等项目;“察隅农场高原生态农业基地”已于去年竣工验收,使农场年集体收入增长约30%。

2015年10月19日,察隅农场党委书记陈晓明(中)、场长平措(右)、副场长欧继喜(左)到农场连队检查指导秋收工作。(摄影:杨逊昕)

2015年10月19日,察隅农场党委书记陈晓明(中)、场长平措(右)、副场长欧继喜(左)到农场连队考察秋收工作。 杨逊昕 摄

“这些项目完成后,将增强造血功能,促进增产增收,推动农场可持续发展。”陈晓明兴奋地说,“到2018年底,农场干部职工人均年收入保守估计可达到6万元,对实现小康充满信心!”

治边稳藏,雪域高原树丰碑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讲话,鲜明地指出要充分发挥好援藏工作的“治边稳藏”积极作用。        

深圳援藏工作中,始终把精准扶贫、固边富民作为落实中央和省的要求,做好援藏工作的重要任务。

雪域边陲埋忠骨,烈士英灵照千秋。

察隅县城,英雄坡上,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手书的“英雄坡纪念园”六个大字格外醒目。碧日蓝天下,红五星分外鲜艳,“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巍峨耸立。纪念园内,纪念碑、纪念馆、纪念碑坊、英雄墙、陵墓区、英雄林依次林立,肃穆庄严。

参加了纪念园建成开园仪式的烈士家属激动地流下了泪水,他们说,感谢深圳援藏干部、感谢深圳人民做了一件安抚民心、军心的大好事、大实事。

边境线长达588.64公里的察隅,曾是上世纪60年代对印自卫反击战的主战场,著名的“瓦弄大捷”就发生在这里。在当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西藏平叛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有447名烈士长眠于红卫、沙玛、台地等五处陵园。因年久失修,缺乏专人管理,墓地内杂草丛生,墓碑、墓体等毁损严重,亟需重建。

第七批援藏工作组进驻以后,军人出身的王建文在基层调研、与边疆战士谈心中了解烈士陵园现状后感同身受、彻夜难眠,“60年前,正是在这里作战的130师将五星红旗插在了深圳罗湖桥头。现在,是深圳人民为他们做些事情的时候了。”

8、2015年4月20日,察隅工作组王建文(左二)、李劲章(左三)等人在英雄坡纪念园建设工地检查工作。

2015年4月20日,察隅工作组王建文(左二)、李劲章(左三)等人在英雄坡纪念园建设工地检查工作。

在王建文的努力和深圳市尤其是龙华新区以及当地大力支持下,投资4300余万元、占地约80亩的英雄坡纪念园仅用一年时间建成了,5处烈士陵园的447位烈士在纪念园内“团圆”。

时任130师师长的董占林将军特意手书楹联一幅和“军魂”两个遒劲大字,并送来两万元,表达对牺牲将士的缅怀之情。

“作为一个援藏项目,英雄坡纪念园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是弘扬社会正能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年3月底,率队视察纪念园的西部战区司令员赵宗岐上将代表部队将士感谢深圳市委市政府,向深圳人民致敬,称赞纪念园“不愧为树立在雪域高原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省委书记胡春华肯定“英雄坡纪念园”的修建非常有意义,强化了戍边将士和民族群众的国土、国防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

“英雄坡纪念园已成为林芝市重要的爱国主义和国际教育基地。”旺堆告诉记者。

对口支援,雪域江南今胜昔。

全面小康,深林携手同富裕。

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粤藏、深林山海相连、携手向前,必将谱写出同心共圆中国梦的时代新篇!

编辑 钟润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