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明年我就要退休了,但今后只要有机会,我愿意继续讲述那个‘春天的故事’。” 11月1日清早,在连接深港两地的皇岗-落马洲大桥上,作为老皇岗口岸的筹建者、1980参加工作、今年59岁的皇岗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二十队民警谢远淮眼回忆起29年前那个“春天的故事”。桥上,车辆往来如梭;桥下,河水静静流淌。
1989年11月,谢远淮受命从当时的广州边检站调任皇岗边检站,参与皇岗口岸建设。当年的深圳特区百业待兴,和如今天壤之别。“建站初期条件极差,可谓地无一垄、房无一间,无经费、无编制。办公室是从原深圳边检站借来的一间房,人员是从全省边防系统抽调来的,住的是岗厦村临时搭起的工棚房,吃饭时大家要端着饭碗蹲到屋外空地上……”谢远淮说。
尽管当时条件简陋,生活环境艰苦,谢远淮还是迅速投入到筹建工作。学习训练之余,为口岸建设能尽快完工,他主动与同事们一起参加铺设地砖、打扫口岸卫生等义务劳动。汗水没白流,口岸从无到有,渐具雏形。1989年12月29日,皇岗口岸在首批边检官兵护卫下顺利开闸,通过了第一辆香港货车。
口岸是国家开放经济发展的缩影。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春潮,当年的深圳已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国际大都市,昔日从一片泥地奠基起步的皇岗边检站经过32年风雨洗礼也已成为下辖皇岗口岸、福田口岸2个国家一类口岸及福田保税区一号专用通道、3个深港过境耕作口的大站。转眼30多年时光匆匆而过,谢远淮驻守在皇岗口岸见证深圳腾飞,也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步入两鬓微霜的花甲之年。
从政治处干事到旅检岗位执勤民警,从技术维护到货检查验,谢远淮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皇岗口岸,用脚丈量这个他亲手搭建的南疆国门。如今,他一如既往保持工作热情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努力为移民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深圳“双区”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战友眼中,戴着老花镜的“谢哥”工作时特别认真专注,不放过查验过程的任何一点蛛丝马迹。在学习时,谢远淮格外积极主动,同事们总能见到他刚从执勤岗位下来没顾得上休息就坐到电脑旁学习业务知识。谢远淮的工作劲头和学习热情,让一些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民警自叹不如。
(原标题《谢远淮:数十年坚守皇岗口岸,用脚丈量南疆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