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政观察 | 今天土地日,来聊聊深圳的土地“家底”

深政观察
2020-06-25 19:47
摘要

今天,6月25日,端午佳节粽叶飘香,同时还是第30个全国土地日

今天,6月25日,端午佳节粽叶飘香,同时还是第30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

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并颁布我国首部专门调整土地关系的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为纪念这个在新中国历史上意义深远的重要事件,1991年5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1991年起,把每年6月25日即《土地管理法》颁布日期确定为全国土地日。

节约集约,一直贯彻在中国的土地政策中。小政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在30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中,包含节约集约关键词的达12个;党的十八大以来的8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包含节约集约关键词的多达6个。

节约集约,之于深圳,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

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深圳辖区面积1997.47平方公里。在一线城市中,深圳的土地面积最小,是上海的1/3、广州的1/4、北京的1/8。

在深圳,实际管理人口达到2000万规模。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GDP总量达到2.69万亿,辖区公共财政收入9424亿元,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73亿元。

这意味着,一个土地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城市,在以省级经济体的规模和速度持续奔跑。

创造了现代城市建设发展奇迹的同时,深圳比其他城市更早遇到了土地资源紧约束的问题。多年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和利用,让深圳可供建设的新增土地所剩无几,空间资源紧缺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扩容,在深圳,热度就一直居高不下。

怎么办?

螺蛳壳里做道场,一针一线“绣”出空间……这样的比方,经常被用来描述深圳在拓展发展空间上所做出的努力。

说的直白一些就是——精耕细作,向存量要空间。多年来,深圳在存量土地上大做文章,探索出一条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路径,并通过土地二次开发利用提升了城市品位。

只要是符合深圳产业方向和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优质项目,一定有地可落!把最好的地,留给教育!近年来,深圳在加快国土空间提质增效方面,释放出三个方面清晰而有力的信号:

——土地空间向实体经济倾斜。2019年,深圳陆续出台《深圳市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管理办法》等三大土地政策,以此加快工业及其它产业用地供应,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其中,《深圳市扶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管理规定》将所有存量产业用地纳入“提容增效”范围,初步测算,符合该政策规定的产业用地约88平方公里,如全部按此政策实施,可在不增加建设用地情况下,增加1.6亿平方米产业空间。

——土地空间向重大产业项目倾斜。在去年举行的全球招商大会上,深圳一次推出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这些产业用地,用地成片、规模大,空间分布广、产业类型多,分布在36个片区,大部分都有1平方公里以上,个别达到了4平方公里。

——土地空间向重大民生项目倾斜。根据深圳市2020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深圳从今年起加大了居住用地供应力度,计划供应居住用地达293.2公顷(其中新供应129.2公顷),占计划总量近25%,较去年计划150公顷增加了近一倍。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高中学位紧张问题,深圳一次性拿出29个地块保障高中学校建设,这些地块都普遍具有很强的规划操作性。

一方面严守绿地红线、耕地红线;另一方面大手笔规划建设以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留仙洞总部基地为代表的重点片区,大手笔规划建设以深超总部基地中央绿轴为代表的城市公共空间,大手笔规划建设以公共住房、高中园为代表的民生项目……

深圳同时坚守着“绝不退让”和“绝不小气”。

昨天,在全国土地日到来之前,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制作的《深圳湿地和她的朋友们》短片全球首发,呈现了深圳高度城市化的空间里,湿地链接着城市与自然,亲近而温柔。

大自然,羞红了脸,扑通一声跳进了城市的怀里!

这正是这座年轻的城市所追求的。

以上数据发布于2019年12月。

【撰文】甘霖 秦绮蔚

【图片】整理自深圳特区报资料图片

编辑 关越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