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北方雨多、南方温高”?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谈今秋天气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1-10-27 10:21

这个秋季,很多地区的人们都觉得天气有些不寻常。北方多地“雨一直下”,山西、陕西等地遭遇严重秋汛;而在南方多地,高温持续较长时间,进入10月仍频频出现30℃以上的炎热天气。

我国今年入秋以来(9月1日至今)的主要气候特点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气候?怎样有效应对气候变化?10月26日,蓝蓝天工作室记者专访了国家气候中心主任、研究员宋连春。

上图:10月20日,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峰镇管村,农民在水淹地里抢收成熟的玉米,确保颗粒归仓。(史云平摄/人民图片)

入秋以来我国北方地区累计雨量大、雨日多,南方地区气温高、高温日数多

“今年以来,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我国天气气候也较为复杂,气候异常特征显著,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重大气象灾害频现。”宋连春说,全球变暖导致气候更加不稳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且强度增大。

宋连春表示:“今年入秋以来我国的气候特点主要是:北方地区累计雨量大、雨日多;南方地区气温高、高温日数多,‘秋老虎’现象明显,江南南部和华南部分地区出现气象干旱。”

9月以来(9月1日至10月25日),全国平均降水量达131.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6.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仅次于1983年的132.2毫米。空间分布极其不均,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4倍,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华北地区降水量偏多2.1倍,西北地区偏多1.2倍,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其中,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甘肃、陕西、山东和山西8省(市)降水量,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江南大部及湖北中部、广东北部、四川西部、云南等地,降水量偏少2成至8成。

入秋以来,北方地区平均降水日数为19.1天,比常年同期偏多5.0天,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三多(1964年最多,达23.1天;1975年第二多,达19.4天)。

9月以来,全国平均气温为15.0℃,较常年同期偏高1.0℃,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高,仅低于1998年的15.2℃和2019年的15.1℃。南方地区平均气温(22.7℃)较常年同期偏高1.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南方地区平均高温日数为6.9天,比常年同期偏多5.7天,为1961年来历史同期最多。南方地区温高雨少,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

“根据入秋以来我国气候特征,可以说是总体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北涝南旱’现象。”宋连春说。

上图:湖南长沙刷新“最晚高温日”纪录,市民感慨“留给秋天的时间不多了”。图为10月4日,行人在湖南长沙黄兴路步行街打伞防晒。(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摄)

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的拉尼娜事件,对我国气候存在影响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分析认为,今秋我国总体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北涝南旱”气候状况,是多个气候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的拉尼娜事件,可能对我国气候产生了影响。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2020年8月至今年3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了一次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这次拉尼娜事件结束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于今年7月开始再次向偏冷状态发展,于10月份进入拉尼娜状态,预计在今冬再度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9月以来,热带大气已表现出对冷水状态的响应特征,赤道中东太平洋对流受抑制,而赤道西太平洋对流活跃。受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海温发展的影响,秋季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持续偏北,欧亚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大,冷空气沿西北路径频繁南下影响我国。”宋连春表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的共同影响,导致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异常偏多。”

“与此同时,我国长江以南大部地区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气象干旱有所发展。”宋连春说。

上图:10月23日,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南政乡东遊驾村,洪水退去后,农机手驾驶履带收割机为村民抢收高梁。(梁生仁摄/人民图片)

北方地区需注意进一步提升对强降水的防灾减灾能力

今秋“北涝南旱”的气候特点,对北方地区的防汛减灾提出严峻挑战,未来各地各部门应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加强?

宋连春表示:“总体上说,我国北方相对于南方而言,对极端降水事件的应对能力、基础设施要弱一些。北方地区需要多措并举,注意进一步提升对强降水的防灾减灾能力。”

宋连春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在监测预警方面,加强对极端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系统建设,提高预测预报能力和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

二是在信息管理方面,加强灾害管理全过程的信息获取、传播、利用和反馈,提高灾害管理的效率和决策科学性,有效运用人力、物力、财力;

三是在灾害风险管理措施方面,需立足防灾、备灾、减灾、救灾、重建的灾害管理过程,改善极端气象灾害的孕灾环境,降低承灾体的暴露度和脆弱性,增强承灾体的适应性和减灾能力,提高对各类极端气象灾害潜在不利影响的应对能力。具体到应对暴雨洪涝灾害,要进一步完善防汛抢险救灾各环节的机制和流程,加大提防险段、病险水库、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等的巡查力度,做好隐患排查及修复工作;

四是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防灾减灾的意识,增加公众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

“为更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要强化基础性工作,加强科技创新,完善气候系统综合观测站网体系,加强气候系统大数据能力建设,提高对气候变化规律和机理的认识,推进地球系统模式发展。”宋连春说,“同时,要提高各个区域应对气候变化与极端事件的能力,建立中国区域气候变化预测预警业务,加强灾害风险管理,强化气候变化科技支撑与服务。”

(原标题《为啥“北方雨多、南方温高”?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谈今秋天气》)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