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市场监管局深入开展“扫街纳管”行动 用双脚丈量辖区的每一寸土地

宝安日报记者 刘正金 通讯员 刘典 吴志刚 文/图
2021-10-26 13:00
摘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该会议精神,宝安市场监管局(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宝安监管局的简称)在已全面实施“管办分离”模式的基础上,以西乡市场监管所为范本,固化、优化、再深化,用双脚丈量辖区的每一寸土地,推动实现“扫街纳管”。

在8月30日召开的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全面实施“管办分离”改革暨消费者满意度提升工作推进会上,该局局长李忠提出:要充分总结、推广、学习“西乡经验”,践行“吃苦+创新”精神,用双脚丈量辖区。

宝安市场监管部门持续推动“扫街纳管”模式落地见效。

为深入贯彻落实该会议精神,宝安市场监管局(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宝安监管局的简称)在已全面实施“管办分离”模式的基础上,以西乡市场监管所为范本,固化、优化、再深化,用双脚丈量辖区的每一寸土地,推动实现“扫街纳管”。

扫出声势

“扫街纳管”西乡模式在全系统推广实施

为全面实施“管办分离”改革,宝安市场监管局制定了《全面实施“管办分离”改革 进一步深入推进构建市场监管执法新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探索完善以“监管执法事项清单化、编码化,监管网格化、标准化,任务处置信息化、智能化”为主要特点的宝安市场监管基层治理模式,在全局范围内开展“扫街纳管”行动,切实强化源头治理。

在此基础上,各监管所在“扫街纳管”行动中,积极协调街道、安监、网格、社会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壮大治理队伍,通过“扫街+纳管”,建立“1+N”塔式微信群,采取“纳管+建群+普法”工作方式,及时进行市场监管政策宣贯,强化市场主体的遵法守法意识。

截至目前,宝安市场监管部门共开展“扫街纳管”行动137次,出动执法人员2923人次,纳管涉及115个社区,建立微信群177个,纳管各类商事主体22967个,排查解决超范围经营、无证无照、“三小”场所火灾隐患、超门店摆卖、占道经营等各类安全隐患400余个。

干出成效

投诉举报工单总量持续降低

针对投诉举报量的连年增长,宝安市场监管局于2020年度开展大市场投诉举报调解处置中心试点工作,采用“扫街纳管”作为试点工作源头治理、长效治本的主要手段,切实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具体工作中,该局结合服务企业,通过“行业协会协作、平台即时沟通、多次被投诉举报主体双随机检查、预付式消费违法信用库”等多种方式,对不同行业类别主体进行纳管。

同时,将监管前置到注册窗口,派发纸质或电子版的合法合规经营传单,对初创商户加强普法宣传和全生命周期纳管;对涉及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重点行业的商事主体,进行专项跟踪纳管。

此外,各监管所分别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开展“以游击对游击”式扫街,制定定期、定人、定社区扫街计划,借助社区力量达到“双赢”效果。

随着“扫街纳管”的顺利推进,2021年上半年宝安市场监管局接到投诉举报总量同比减少2%,实现工单总量“零增长”目标。5月起,接受投诉举报量开始实现负增长。

突显智慧

借力信息化破解城中村“老大难”问题

城中村是食品安全、质量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和消费纠纷的“重灾区”。城中村内的小微市场主体整治,成为消除安全隐患、维护良好市场竞争秩序和消费环境的重要举措。

宝安市场监管局将城中村小微市场主体纳入“扫街纳管”重点工作内容,并组织研发了城中村小微市场主体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实现扫描营业执照获取主体信息—现场核对—录入检查情况—可视化数据分析的全流程检查,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扫街效率。

同时,配置城中村小微市场主体食品安全综合管控可视化平台,包含食品药品生产经营精细化管控、智慧化督导、统计调查管理等内容,可实时显示检查主体数量、信息和检查数据,并连接到宝安市场监管局指挥中心和各所指挥节点,实现信息共享、长效监管、风险评估和智能预警。

打造样板

持续推动“扫街纳管”模式落地见效

宝安市场监管工作点多、线长、面广、量大,全区共有市场主体85.1万家,占全市23.0%,基层执法人员人均监管主体近5000家。

宝安市场监管局清醒认识到,当前市场监管需要向纵深推进“扫街纳管”新监管模式,弘扬“吃苦+创新”精神,用绣花功夫推进精细监管、精准执法。

宝安市场监管局局长欧阳卫国表示,将切实做到用双脚丈量辖区,用双手托举民生,用行动服务群众,用真情践行初心,以“扫街纳管”实际行动打造“宝安样板”,为全系统推进构建市场监管执法新体系积累鲜活的“宝安经验”。

(来源:宝安日报)

编辑 汪新林


(作者:宝安日报记者 刘正金 通讯员 刘典 吴志刚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