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上午,首届广东原创地方小戏征集与评选活动举行“专家点评会”,同时为广东地方小戏传承交流中心授牌。作为长效平台,中心将持续开展系列推动广东地方小戏创作、提升、孵化等工作,推动广东原创小戏进一步繁荣发展。
广东地方小戏传承交流中心授牌
首届广东原创地方小戏征集与评选由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深圳市群众文化学会、龙岗区文化馆承办。活动自2020年10月28日启动以来,先后于2021年3月和10月举行了剧本评选和剧目评选。
10月24日上午,广东原创地方小戏征集与评选活动在深圳文化馆举行“专家点评会”。同时,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梅,向深圳市群众文化学会授牌“广东原创地方小戏传承交流中心”,向龙岗区文化馆授牌“广东原创地方小戏传承交流中心(龙岗基地)”,将广东原创地方小戏传承交流中心正式落户深圳。
评委选手面对面“再打磨”剧本剧目
10月24日上午,首届广东原创地方小戏征集与评选活动邀请了前期的剧本评委和此次的剧目评委,与剧本作者、剧目的编剧、导演、演员面对面,对剧本进一部提升打磨。
担任剧本评委的著名编剧家萧柱荣、刘强以及深圳市粤剧团团长宋涛,分别从《四块银元》《孝子暖暖娘》《借牛》《送礼》《涅槃而生》《真爱》等此次投稿的本地作者和外地作者剧本出发,讲解如何设置悬念,吸引观众接着往下看;如何理论逻辑将矛盾冲突进一步升级,让故事更扎实;情绪递进在戏里该怎么处理;如何巧妙地设置人物关系;如何叙事让情节结构更吸引人,以及小戏写作一定要做到5个字、四大要素——“ 歌、舞、演、故事”等小戏创作的核心问题。
同时,针对10月21日下午5个“现场展评”剧目的舞台表现,担任剧目评委的宋涛、朱晋玲、黄伟坤、邸叙然等戏剧表演艺术、知名编导,从5个剧目的具体表演进行了点评。专家们从表演角度讲解了戏曲演员要练好基本功,让每一个造型、扮相、动作和唱腔都带给观众美的享受;也讲了如何扬长避短,让唱段体现演员的唱功,唱出味道,唱得感人动听,为戏剧增色。也才从导演思维出发,讲解了小戏唱段该如何布局,才能画龙点睛又推动情绪铺陈;如何改变故事出发点来提升哪个剧目的立意高度;多向传统戏学习借鉴,进一步丰富故事情节处理手法,突出戏剧冲突,做到导演、演员、编剧三位一体,保持传统戏剧审美,又能吸引现代年轻观众等。
地方小戏繁荣期待肥沃土壤
深圳市群众文化学会会长杨素贤介绍说,广东地方小戏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除了有三年一届的“广东群众戏剧花会”和三年一届的广东省艺术节外,其余很少有展示的平台。 本项活动正是通过为地方小戏提供展示的平台,来推动广东地方小戏繁荣。首届活动共收到7个省18个地市投稿的36部剧本和11个剧目,包括了粤剧、黄梅戏、山歌剧、采茶戏,汉剧、花朝戏、雷剧、渔歌戏、潮戏和白字戏共10个剧种。
从本届活动的投稿情况看,因为业余团体经费有限,地方支持力度有待提升等多种原因,很多剧本还停留在纸面上。此次参加到剧目评选的投稿剧本,只有《四块银元》《孝子暖娘》两部。而参与“现场展评”的剧目中,有扮相漂亮、唱腔动人的专业演员、专业剧团,也有因资金有限而集编剧、演员于一身的业余团队,二者舞台表演效果差距明显。而且,就深圳来说,各区投稿情况参差不齐,其中,宝安区因为在前期剧本创作中,及时给予团队资金、专家的扶持,使得本次活动中宝安区投稿数量和质量都更胜一筹。因此,专家普遍建议各地能更加重视地方小戏,加大对地方小戏的扶持力度,为地方小戏创作和排演在资金、人才、场地等多方面提供更大的支持;同时,也建议广东原创地方小戏征集与评选活动每年在不同的区开展,一届一届推动各区地方小戏创作进一步繁荣,在深圳打造广东地方小戏甚至中国地方小戏的“孵化摇篮”。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梅也表示,活动举办非常成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编剧投稿和全省多个剧团申报,这样打造地方小戏在全国都不多见。下一届活动将进一步拓展发动面,让更多广东作者加入进来,同时,也希望争取更多省、市、区资金支持,把更多好剧本挖掘出来, 提供给团队去排演,不仅是带动深圳,也要带动广东走出去,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并邀请其他省市的小戏来展演,带动南北互动,形成全国性的交流。
(原标题《广东地方小戏传承交流中心落户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