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5 日是第 30 个全国土地日。在土地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把目光投向滨海城市深圳湿地。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来,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线大都市,较早地将生态保护理念融于城市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先行先试,创新领跑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探索符合自身的生态保护特色,持续推进打造了"深圳蓝"、"深圳绿"的城市名片。
其中,湿地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据悉,近年来,深圳不断加强湿地保护工作,主要以挂牌建立湿地公园的形式强化对全市湿地的保护,先后批准挂牌成立了湿地公园共 12 个,包含 1 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0 个市级湿地公园、1 个区级湿地公园。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湿地。吉祥 摄
深圳湿地资源丰富多样
作为重要的国土资源,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有着"地球之肾"的美誉。《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中对其这样定义:天然的或者人工的,永久的或者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者流动、淡水或者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海水区。
地处珠三角地区,受气候和水文影响,深圳湿地资源可谓十分丰富。据了解,深圳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人工湿地 3 大类型共 46832.74 公顷,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 38636.49 公顷,占湿地总面积高达 82.5%;河流湿地面积 789.97 公顷,人工湿地面积 7046.28 公顷。同时,深圳湿地动植物种类丰富,共有高等湿地植物 67 科 148 属 219 种,约占深圳市维管植物总数的 10%;共有鸟类、鱼类、哺乳类、爬行类和两栖类 81 科 253 种。
洪湖湿地生态蝶变:污水横流到荷塘连片
罗湖区的洪湖公园是一代深圳人的记忆。每逢盛夏,百亩荷塘,荷花怒放,蔚为壮观。现在已是洪湖的第二波荷花盛开。赶着清晨的凉意,不少摄影爱好者早早入园,架好携带的摄影装备,准备一天的蹲景。家住华侨城的邓女士正试着将眼前景色装进她新买的长焦距相机中,"今天第一次和同学相约来洪湖拍荷花,早上 5 点我就出门了。感觉在市中心能观赏这么一大片荷塘湿地和各种飞鸟,说明深圳的生态环境非常不错,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邓女士笑着说。
▲洪湖公园。徐娅 摄
然而,早期的洪湖公园并非如此。在此耕耘近 40 年的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洪湖公园高级绿化工张能青,是洪湖公园"诞生成长"的见证者。据他回忆,最早这只是深圳建造的一个滞洪区,用于调节布吉河洪峰,所以称为洪湖。建成后,由于没有进行湖区改造清理,湖底高低不平,杂草丛生,污水横流,洪峰过后垃圾满地。
" 1983 年深圳市政府决定成立洪湖公园后,我们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将洪湖公园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等 5 个功能区进行规划管理,种植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清理淤泥营造人工鸟岛,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并从布吉河引入水源,保障湿地水源,加大湖水流动。"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洪湖公园园长宾勇光说。
▲洪湖公园荷塘湿地景观。唐桂生 摄
▲洪湖公园荷花。李晶川 摄
据介绍,目前洪湖公园共记录水生植物资源 251 种(隶属于 88 个科 194 属),大型底栖动物 24 种,鱼类 30 种,两栖类 7 种,爬行类有 6 种,鸟类 76 种,兽类 4 种,同时正在积极申报广东省级湿地公园。宾勇光表示,未来洪湖公园将进一步增加水生动植物多样性,如构建水下森林,营造和谐共生的湿地生态系统;加强自然宣教,提升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价,维护湿地的自然状态。
处于城市腹地的红树林保护区:深圳靓丽生态名片
地处珠江口伶仃洋东岸,深圳河(珠江支流之一)入海口,深圳湾良好的地貌物质条件为红树林的生长发育提供了理想的场所。深圳湾内超过 300 公顷的红树林生长在海滨滩涂上,抵御着来自海上的风浪,同时通过其强大的生产力滋养着受它庇护的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
作为全国唯一处在城市腹地、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 367.64 公顷的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誉为"深圳湾旁边的一道绿色长城"。这片城市中的"绿洲",对维持地区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充分展示了深圳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是深圳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胡柳柳 摄
据悉,这里的红树林面积约 80 公顷,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高等植物 175 种,其中红树植物 9 科 16 种,本地自然生长的红树植物 7 种,如白骨壤、秋茄、桐花树、海漆、老鼠簕、木榄等。同时,红树林保护区也是重要的鸟类栖息地,记录有鸟类约 200 种,其中 23 种为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全球极度濒危鸟类黑脸琵鹭在此处的数量,约占全球总量的 8.6%。每年有近 10 万只长途迁徙的候鸟来此越冬停歇,是东半球国际候鸟南北迁徙通道上重要的"越冬地"和"中转站"。
城市中欣赏"落霞与千鸟齐飞、静水共长天一色"的自然美景,是深圳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守的初心,也彰显了城市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城市建设初期,为了保护红树林,深圳在修建滨海大道时,将原规划路线北移了近 200 米,红树林保护区得以完整的保护下来。不仅如此,为了降低滨海大道的车流噪音对红树林鸟类的影响,还在红树林这里修建了深圳第一座隔音墙。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候鸟。胡柳柳 摄
在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过程中,保护区清理无瓣海桑等外来物种,对已成林的海桑林进行林分改造,大力营造半红树植物,如银叶树、水黄皮、海芒果、黄槿、杨叶肖槿等;并对红树林基围鱼塘进行整体修复和定向改造,提升基围鱼塘的生态价值,为鸟类提供多元化的生境,满足其栖息觅食的需要。目前,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入选了 2020 年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并积极申请加入拉姆萨尔国际湿地公约,更有效地保护深圳湾红树林湿地资源。
"袖珍"华侨城湿地:城市中央的"绿翡翠"
在美丽的深圳湾畔,坐落着面积最小的"袖珍"国家湿地公园——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下称"华侨城湿地")。这片城市中的净土,同样凝聚了深圳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的足迹,体现深圳城市发展的眼光和高度。它不仅是深圳湾动植物的生命通道,还与周边的华侨城主题公园群、深圳湾滨海休闲带和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一道,形成了一块城市中心生态"绿翡翠"。
▲华侨城湿地公园湿地景色。来源: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
穿梭一条老巷走进华侨城湿地,顿时仿佛进入一个隐秘的自然世界。行走不远,忽而眼前开阔,一池静谧的湖水,在午后温柔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微风拂过,树影斑驳,沙沙的摇摆声交织着虫鸣鸟叫,奏响一首独特的森林乐曲。偶尔一只候鸟嗖地掠过湖面,抖了抖羽翅,落在远处一根树枝上歇脚。"繁华都市中的原生态自然,我在华侨城湿地中找到了,也吸引我不断去了解自然万物。希望未来在城市工作生活,身边处处都有自然。"前来游园观光的王先生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 90 年代,深圳湾填海造陆后留下一片滩涂,涨潮时形成一个湖区,这便是华侨城湿地的前身。2007 年,华侨城集团受深圳市政府委托接管这片湿地后,投资逾 2 亿元,成立专业部门,邀请生态科研团队,以"保护、修复、提升"为原则,对这片湿地进行了历时 5 年的综合治理。
▲华侨城湿地公园的黑脸琵鹭。来源: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华侨城湿地不仅保留了原海岸线上的哨所岗亭,还保留原始海岸线的原貌及原生红树林群落,并践行"还自然一个自然的状态"的创新管理理念,尊重地球万物每一个生灵生命,以不消杀、不作景观园林式修剪、夜晚不开灯等维护生境方式保护和管理湿地;践行"零废弃"理念,绿化垃圾不外运并充分再利用,同时营造自然堆肥、手作步道、生态浮岛等微生境,通过营造不同区域生境,丰富生境类型,优化栖息地;华侨城湿地一直践行"无痕湿地"理念,自 2015 年起取消园道垃圾桶。
"通过一系列生态修复举措,湿地内鸟类与植被的种类记录均较 2007 年生态修复前提升超过一倍,平均每年记录鸟类超 1 万只次,目前湿地共记录鸟类 171 种、植被 320 种。2018 年底还记录到豹猫种群的繁育,这印证了华侨城湿地生态系统已日趋稳定。"据华侨城湿地负责人介绍,未来华侨城湿地将以优化水循环为基础,不断探索、深化湿地的自然管理模式,结合深圳湾原始海岸线的历史文化,进一步营造由水生至堤岸、林地过渡,丰富、多样的栖息地,为高度发展的城市中央留下一片属于野生动物的自然之家。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庄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