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热爱自然,深圳这个国家湿地公园有群可爱的志愿者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小虎   文/图
2022-08-27 15:09

前不久,在跟随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组织的第四期青少年志愿者培训活动采访中,记者遇见了好几位环保志愿者。他们大多是做了好几年,有的甚至是做了十余年的老志愿者。他们中有的是中学生,有的是全职妈妈,有的是中学老师。他们互相称呼对方的自然名,利用假期和周末给游客做导览,为中小学生做湿地动植物的培训。虽然身份不同,年龄各异,但他们都抱着对自然的亲近、好奇,并想凭自己的热情将这份对自然的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志愿服务超1000多小时,每年观鸟季记录黑脸琵鹭的数量

“我是我们家小朋友带我来的。”“白鹭”郭淑娟说她和女儿“松鼠”以前去香港港湿地公园时,发现那里有很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给游客介绍科普知识。她女儿对湿地动植物很感兴趣,于是她回到深圳后就留意深圳的公园,发现华侨城湿地公园也有这样的活动。于是,只要周末有空,她就会和女儿一起到湿地公园,时间一长,她们母女俩都成了志愿者。

郭淑娟累计志愿服务已超过了1000多个小时,并且是去年园区的十佳志愿者。“我的本职工作跟自然教育没关系,只是自己喜欢。”郭淑娟说她现在除了给游客做导览外,还负责红树课程和观鸟课程。相关知识一方面来源于平日的观察、积累——她走到哪里都会带着相机拍摄,另一方面来自于听专家讲课。她说,她初来湿地公园时,周六周日都会来上课,学习了半年多时间,才通过考核上岗。

郭淑娟的专长在观鸟,每年候鸟迁徙来深,她都会参与黑脸琵鹭的同步数据调查。“我们会约在某一天,在同一时间点,志愿者们在各自的点同时开始计数。”跟小学生讲观鸟,郭淑娟都是带着他们边看边讲。“自然教育不应是简单的讲解知识,而应该是带着他们走进自然,让他们对自然发生兴趣,这个过程可以提升他们的观察力和专注度,让他们从小感知并逐步建立人对自然界的责任。”

带游客走自然手作步道,夜间坚持记录统计湿地昆虫

“兰猫”操旻明是一位全职妈妈,她是从老志愿者那里听说湿地公园有公益培训课程,可以学到很多动植物知识而慕名加入的。她跟“白鹭”一样,也是从一名小白爱好者逐步学习成长为资深环保志愿者的。每到周末,她就会给游客做导览,带小学生观鸟。今年园区新增了林间手作小径后,她还会带着游客一起感受体验。

这条手作步道,用了不同的材料,比如石块、废弃木头、落叶等,人们踩在上面会有跟走在水泥大道上截然不同的感受。“需要充分调动你的五感,用脚去感受,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吸引很多小朋友对自然产生兴趣,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科普环保的队伍。

最近一段时间,她因为对昆虫感兴趣,就利用湿地公园夜间闭园的时间,参与到湿地昆虫的调研和统计工作中。因为疫情,她和志愿者同伴有时两周来一次,有时一个月做一次,“主要是拍照,做记录,有专家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做。”她说有一次在红树植物海漆上拍到一种蝽,它的背上花纹像美猴王的脸一样漂亮,“当时看到觉得特别美,特别有意思”。

“他们告诉我长知识了,我就很有成就感”

“海鸥”陈海毅跟兰猫一样,也是偶然参加了一次自然环保知识的公益课后,留了下来。“我挺敬佩‘小河’何显红老师、‘小鱼儿’陈晓瑜,他们都是资深志愿者,很有奉献精神,只要一有空就会来,我跟他们在一起很快乐。”陈海毅是一名中学英语老师,她来这里纯粹就是想做环保义工——既可以增见识、交朋友,还可以传播自然知识和环保理念。

“我主要是给游客介绍湿地的前世今生和红树以及弹涂鱼之类的动植物知识。”陈海毅说她一直在边学习边讲解,参加过公园组织的各种专业知识培训,还参与了“零废弃小组”、“小菜农”等课程活动,带小学生一起进行自然环保实践。

因为本职工作是教师,她还会给自己的学生和身边的同事讲湿地的各类动植物,分享她在做志愿者过程中遇到的故事。“在给市民游客做讲解时,他们告诉我长知识了,我就很有成就感。做了志愿者后,我感觉现在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很多,我带的很多孩子自然知识面也很广。我希望通过我们的言行,去影响更多的人爱护环境。”

(原标题《带游客导览、给小学生上观鸟课、记录湿地动植物 这个国家湿地公园有群可爱的志愿者》)

见习编辑 钟诗婷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范锦桦 高原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小虎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