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成功学书籍引发的血案|深圳原创话剧《我去哪儿了》北京首演
记者 孟迷
2016-05-05 22:43

《我去哪儿了》海报

《我去哪儿了》海报

成功学,一个备受诟病的当代社会产物,却依然风行于世。

五四青年节当晚,五位青年戏剧演员在北京中国国家话剧院先锋剧场上演了一出审视当下、拷问人性的戏剧作品《我去哪儿了》,呈现了一场由“一本成功学畅销书引发的血案”。

《我去哪儿了》是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入选剧目,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研究员、戏剧导演吴朱红执导,主要演员与制作班底出自国话与中戏,编剧则是曾获“中国曹禺戏剧奖”的深圳剧作家陈慧中,该戏是其话剧作品《给“人肉”穿上衣服》的升级版,将对人肉搜索的质问深入至对人性灵魂的拷问。

该戏由中共深圳市福田区委宣传部(区文体局)、深圳市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北京市东城区吴朱红戏剧工作室联合出品,得到了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

在结束了一连四场的北京首演后,将于5月18—22日登陆深圳福田文化馆·音乐主题馆。

【剧照】成功学畅销书作家的忏悔

成功学畅销书作家的忏悔。

一本成功学畅销书引发的血案

《我去哪儿了》讲述了一场由“一本成功学畅销书引发的血案”:某艺术院校毕业生蔡梅在为知名教授的小孩做家教期间,因贪图利益与教授发生暧昧关系,两人看管疏忽导致孩子坠楼身亡;蔡梅相恋多年的未婚夫也在此刻失踪,实情却是追逐名利想做上司的“乘龙快婿”;被网络舆论逼到绝境的蔡梅自杀未遂,得到自己崇拜的励志作家帮助,最后才发现,这一切悲剧的起源竟是因为蔡梅与男友迷信并奉行了这位励志作家的畅销书《成功宝典》中的利己准则,从而跌入欲望的深渊……

虽然故事的矛头对准了人性之恶,但导演和编剧均表示,该戏呈现的是一段找回人性本善的过程。演出一开始,便是励志作家的一段忏悔,随着八块可移动舞台背景板的自由组合变换,故事在现实与回忆、指责与自责、逃避与面对中逐渐走向高潮,而在该戏的末尾,更是一场集体大忏悔的群戏。

“没有一个角色可以幸免,人人都是受益者、受害者以及害人者,他们都是我们身边某一个人的缩影。”导演吴朱红说,“成功宝典”在戏中是一个符号,它像精神鸦片一样毒害年轻人,“我们在戏中批判这种功利主义,但并不消极,而是通过事件去分析善恶,引导观众去寻找舞台上每个角色以及现实世界中每个人心中的善,而这也是将剧名定为《我去哪儿了》的原因。”

【剧照】艺术毕业生蔡梅因贪图利益与教授发生暧昧关系

艺术毕业生蔡梅因贪图利益与教授发生暧昧关系。

一场人性拷问的层层递进

《我去哪儿了》的前身是去年受邀参加首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的《给“人肉”穿上衣服》,其灵感来自于一百年前意大利著名剧作家皮兰德娄的三幕剧《给赤身裸体的人穿上衣服》,“改本创作”后获得了深圳及北京不少观众的肯定。

然而,编剧陈慧中却不满足于此,与导演吴朱红一拍即可决定重新出发,探讨网络暴力之表象背后的人性善恶,赋予该戏更多的内涵和批判性。“《给》当中有几笔涉及热衷《成功宝典》的作家,这‘嫩芽’似乎是可能长成一棵新树。”

深圳市文联副主席冷炳冰专程到北京观看首演,表示升级后的该戏有张有弛、更有力度,“戏做得冷静且脉络清晰,从五个演员对自我的拷问逐渐引发观众对自我的反省,层层递进非常通透。”

前来看戏的青年作曲家王锦麟表示,这部戏让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答案。一位“北漂”观众蔡女士则表示,自己看完竟有点眼眶湿润,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人一旦忘记初心走捷径,就会越走越黑回不了头,不仅会跌入道德的深渊,甚至还可能犯罪;我们每个人都经常面临人生的选择,有反思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当然,也有不少观众提出宝贵建议。观众段女士表示,戏中想传达的东西非常多,可以更多地借由表演来做阐释,稀释台词的比重。对此,该戏艺术指导张朝晖表示,戏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不断完善与优化,随着演出的磨合,与观众的互动,一部戏最终会成长为创作者最理想的样子。

编剧陈慧中

编剧陈慧中

导演吴朱红与主要演员

导演吴朱红与主要演员。

一次文艺工作者的自我反思

陈慧中说,戏中他最讨厌的角色是蔡梅的未婚夫,“因为他的邪念最多,而忏悔却最少。”其饰演者、“国话”90后演员王广滨表示,自己饰演这个反面角色,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世人最阴暗的一面,用一种反射的方式引起观众思考。

与之相反,剧中实现最深刻反思的其实是励志作家,而在他身上,不难发现导演与编剧对于身为文艺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吴朱红表示,提供精神产品的人要有底线,“现在很多文艺作品、精神食粮、娱乐节目为了利益而舍弃了良知,他们与这位励志作家无异。”出身“人艺”的她一直坚持做严肃戏剧,坚守身为文艺工作者的底线。

冷炳冰也表示,文艺创作者不能辜负“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称谓,一部作品一旦成为利益的产物,给社会留下的后遗症或许是你无法挽回的。“不要总埋怨社会的黑,每个人都为社会的面貌‘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多拷问自己,约束自己。”

“可喜的是,《我去哪儿了》这部戏留下的亮色是,最终人人都克服了自己魔鬼的一面,释放了自己内心的天使。”

编辑 刘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