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近日,深圳市市属事业单位2021年11月公开招聘公告已正式出炉,本次计划公开招聘工作人员203名。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所有岗位都向港澳居民放开,符合条件的均可报考。此外,招聘中还专门设置了3个岗位定向于港澳居民。本期思与辨就此展开讨论。
主持人:赵 鑫
嘉 宾:谢来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匡贤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博导)
深化深港澳人才交流 推进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
主持人:本次深圳市市属事业单位招聘所有职位都向港澳居民放开,说明了什么?有何意义?
谢来风:这说明,一方面,深圳在支持港澳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方面,继续发挥着先行先试的作用;另一方面,说明深港融合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从意义上看:一是拓展了港澳居民的发展空间,为港澳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二是有利于加强深港两地居民的沟通了解,特别是加深香港居民对内地经济发展、政府治理、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认识;三是推进深港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从经济到政府治理、社会管理等全面加强深港两地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匡贤明:第一,它标志着港澳居民进入内地事业单位工作,已经成为制度化的途径;第二,此次招聘不限岗位,表明对港澳居民招聘的开放程度在不断扩大;第三,此次招聘设置了3个专门针对港澳居民的岗位,表明招聘的形式在持续创新,这可以为日后港澳居民参加某些特定公务员岗位招聘积累经验。
李长安:这是深港澳人才交流的进一步深化,对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整合、改变香港青年人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抉择、改善香港治理和促进社会稳定等,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先行“单向认可”制度 扩大资质互认范围
主持人:如何解决港澳与内地资质互认问题?
匡贤明:在相关部门和省政府支持下,深圳可以率先探索单向认可清单制度,对于清单列出的港澳专业资质,深圳直接单向认可,无需额外程序。对于内地资质需要港澳认可的,亦可采取这一方法。两份清单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通过这种方式,逐步扩大资质互认的范围;更重要的是,倒逼内地相关资质提升标准,缩小差距。
谢来风:资质互认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不仅涉及法律制度和行政法规的调整,更涉及横向多个部门的协调、上下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因此,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三个方面的策略。一是“单向认可”,建议内地先行“单向认可”港澳居民获得的执业资格。二是特定行业领域率先推进,比如前海在工程建设、医疗事业等领域,可率先采取登记备案执业的做法。三是选择在大湾区重大平台和特色平台先行先试有关政策措施。
李长安:可进一步扩大港澳专业资质认定范围,对在大湾区工作的具有港澳执业资格的金融、会计、建筑、规划、专利代理等领域专业人才,经相关部门或机构备案后,可允许其在规定范围为区内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市民待遇”平等享受 创业政策“同等覆盖”
主持人:便利港澳居民来深就业创业,还应该出台哪些配套措施?
李长安:早在去年,深圳就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发展的若干措施》,从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学习、就业、创业、生活四方面提出了18条措施,其核心就是使港澳居民在深圳能够最大程度地享受到“市民待遇”。下一步要继续加大相关政策支持,通过打造全方位、多层次、一站式的综合服务体系,让港澳居民不仅愿意来,更要留得住、发展得好。
匡贤明:一方面,抓紧落实已出台的相关政策,制定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港澳居民来深创业就业的吸引力和便利度。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推进市场开放,创造更多港澳居民来深就业创业的机会,进一步拓宽港澳居民在内地的发展空间。
谢来风:落实港澳居民在深圳的“市民待遇”,关键要实现来深工作的港澳居民在子女教育、医疗服务、公共住房等方面的“同等待遇”,还要实现创业就业政策的“同等覆盖”。
(原标题《思与辨|港澳居民来深工作如何同享“市民待遇”》)
编辑 高原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李林夕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