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真动人,宝兰高铁打开“陇上江南”壮美画卷

读特记者 沈勇
2017-08-03 11:19
摘要

7月26-29日,“一带一路“报旅融合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峰会暨“百家媒体看天水——聚焦宝兰客专”大型采风活动在天水举行,全国百余家媒体着眼“一带一路”建设,探索媒体与旅游融合的新模式,发现天水之美。

宛如一条飘飞的彩带,刚刚投入运行的宝兰高铁将“陇上江南” 甘肃天水惊艳地展示在全国旅游版图上。7月26-29日,“一带一路“报旅融合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峰会暨“百家媒体看天水——聚焦宝兰客专”大型采风活动在天水举行,全国百余家媒体着眼“一带一路”建设,探索媒体与旅游融合的新模式,发现天水之美。

中国高铁纵贯东西的“最后一公里”

“天水到西安、兰州列车运行时间均由原来最快的4小时30分缩短至约1时小30分。”天水市民张先生刚从西安探亲返回,他告诉记者宝兰高铁的开通,让他的思亲之旅大为缩短。

记者从深圳飞抵西安,也坐上宝兰高铁,一路感受时速250公里/小时左右的高铁为西部地区带来的便捷。在尚未完全建成的天水南高铁站,熙熙攘攘的客流已经在诉说这座客运站的繁忙,目前,宝兰高铁每天84趟列车经停天水,天水从此进入“高铁时代”。

“宝兰高铁的开通让天水融入了全国高铁大家庭,融入了兰州、西安两大省会城市‘一个半小时’城市圈,也融入了全国高铁网‘十个小时’经济圈。”天水市相关负责人高兴地向记者表示。

宝兰高铁线路东起陕西省宝鸡市,沿渭河峡谷南进入甘肃省天水市,向西北经过秦安县、通渭县、定西市、榆中县至兰州西客站。线路东端与西宝客专相接,向东可直达中原及华北、华东地区,向西连通兰新高铁,与青海、新疆联通,并通过兰州枢纽与包兰铁路、兰渝铁路衔接。

宝兰高铁的建成通车,打通了中国高铁纵贯东西的“最后一公里”,使甘肃及青海、新疆等省区跨入全国“四纵四横”路网布局,实现了东部、中部和西部高铁运行的互联互通。

素有“羲皇故里”和“陇上江南”美誉的甘肃天水,亦由此打开壮美的画卷。

打开天水旅游的壮美画卷

“李白有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天水因‘天河注水’的传说而得名,这本身就令人神思奇想,心向往之。”全国百余媒体记者齐聚天水之时,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便一扫连日的暑热,不仅使人感受到久违的清凉,也使“老记”们对天水这个美丽宜居的城市有了直观的认知。

活动期间,采风团成员来到了闻名遐迩的麦积山石窟、伏羲庙、大地湾遗址等景区,感受天水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他们走进了国家级天水农业科技园、66号文化创意园、天水飞天雕漆工艺家具有限责任公司等地,探访天水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对天水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度探寻。

黄昏中的麦积山石窟光影交错,比平时又多添了几分壮美神秘。当大家小心翼翼地登上凌空栈道,来到悬崖峭壁的石窟佛龛前,每个人都被石窟精美绝伦的雕塑和壁画所震撼。

记者了解到,天水旅游资源富集,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现有旅游景区景点228处,其中5A级1处、4A级7处。境内有明代建筑伏羲庙和伏羲创画八卦的遗址卦台山,是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麦积山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全国5A级旅游景区,有“东方雕塑馆”之称的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大像山、水帘洞、拉梢寺等共同组成了古丝绸之路东段“石窟艺术走廊”。

天水的山、水、林、泉等独特的自然资源与城、寺、观、阁等丰富的人文资源交相辉映,可谓都市市民旅游休闲的胜地。

讲述西部小城的动人故事

徘徊天水,鸟语蝉鸣的幽静,面食“呱呱”的浓香,夏雨过后的清凉,无一不在深情诉说着这座西北小城的动人故事。

天水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年的建城史,是“三皇之首”伏羲氏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构成了天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天水更是一座现代之城。天水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旅游富市、科教兴市”五大战略和“1135”区域发展战略引导下,天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天水相继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全国质量魅力城市、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正在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

2016年,天水实现生产总值590.51亿元,同比增长8.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4.2亿元,同比增长9.8%;固定资产投资671.18亿元,同比增长1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84元,同比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99元,同比增长8.2%。

天水归来,陇上江南尤带烟雨;天水呼唤,羲皇故里向深圳市民传递邀约。

编辑 郑蔚珩

(作者:读特记者 沈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