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际接轨、崇尚多元文化的人文环境,是体现一座城市国际化特质的重要载体。图为华强北吸引了国内外的创客们汇聚于此,共同碰撞交流各式产品。 .
标签解读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温暖人心的话语绝不只是口号,而是融入到城市中每一个角落,不仅是来自中国各地的人们,来自全球的国际友人也亲切地将深圳评为地球村村民都喜欢来的地方。“国际友人融合计划”、“汉语桥”服务、“城市适应性小组”等公共服务,让外国人在这个城市找到了归属感。
与国际接轨、崇尚多元文化的人文环境,是体现一座城市国际化特质的重要载体。年轻的深圳十分懂得“融入”的重要性,把多元化的移民文化看成一笔小心呵护的城市财富。 如今在深圳,一个个“国际味”十足的“微社会”悄然形成。蛇口沿山、福田东海、龙华观澜、龙岗华为等8个试点“国际化典型社区”,以“星星之火”在全市燃成国际化社区的“燎原之势”。
典型案例
在国际社区体验“世界一家亲”
漫步蛇口,你可以随时邂逅各种肤色的外国人,这里如同一个“小小联合国”,长期居住着54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6000名外籍人士。不同国籍的居民和谐共处、不同文化多元共存。伴随近年来创建“蛇口国际化样板街区”,深圳最能彰显对外开放特色的“代名词”—— 蛇口再次先行一步探路国际化街区建设。
深圳第一个按照国际化标准打造的“沿山社区”诞生了深圳最早的“国际屋”(I-House—international house)——外国人社区服务站。通过社区文化融合工程,社区让外籍人士在深圳找到家一般的感觉,其中包含了一系列外国人适应跟进计划:为新入住社区的外国人提供住宿登记咨询,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以及便民指引,了解城市最新政策,熟悉居住环境。同时,面对来深的情绪适应以及情感支持也是外国人服务站咨询服务的延伸服务。服务站常年都有志愿者参与到各种国际友人联谊活动以及为外籍居民提供适应性培训、中文培训等服务,这里举办的节日庆典囊括了很多居民所在国的著名节庆,这里更像是一个国际友人欢迎中心。
此外,沿山社区的一系列以中外文化融合为关键词的项目令居民们感受到“世界一家亲”的内涵。例如,中国文化传习工作坊通过选择中国相关传统技艺为社区外国人提供学习及体验的平台,还有以各国节庆等为依托开展中外家庭文化交流体验类服务以及“讲中国故事,谈中国文化”的“中国故事馆”也让外国人在体验中更容易理解其中精神。
这一切得益于蛇口的公共服务创新,在蛇口国际样本街区建立起了市民基本公共福利清单制,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为居民提供法规咨询、入境签证、证件到期提醒、住宿登记、房屋租赁咨询、子女上学咨询等日常便利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服务方式,依托沿山外国人服务站,蛇口筹建“服务信息网”和“服务热线”,形成“Online To Offline”(简称“O2O”)的服务模式。
外国人综合服务网络、国际友人联络站、外国人志愿者队伍……构成了深圳国际化社区中的不同元素,深圳将多元包容的世界文化引入不同的社区建设与管理,并在双语标识、活动设施等硬件方面以及人文服务等软件方面逐步打造出一套国际化社区创建标准。
参与者说
招商街道党办主任陈桥益:提升中外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作为主推街道国际化建设的陈桥益表示,沿山社区的很多成功模式可以推广到街道其他社区,在工作理念上他们将过去“重管理”逐步转变为“重服务”和“重交流”,让中外居民产生共鸣与认同感是提升幸福指数的一项重要内容。
招商街道是蛇口外籍人士的聚集地区,“来自世界各地的他们非常渴望融入城市,了解城市,从而更好地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社区的国际交流与互动。通过设立国际文化屋让外籍人士有一个交流的载体,让他们展示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与特色文化, 以文化这一世界语言进行沟通是最为有效的方式。”陈桥益说。
下一步,国际社区要在信息共享方面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通过不同的外国人社团及时发布深圳在不同领域的重大政策及相关解读,让外籍人士在第一时间获取权威准确的信息,从而为他们的生活与工作提供更多便利和机遇。
市民感言
我到深圳工作生活快十年了,选择落户在蛇口倍感幸福: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事业,还让我的两个女儿通过在深圳的学习生活体验到中国文化。在社区结交新的朋友是一种非常棒的体验,他们来自中国以及世界各地,我也在“国际屋”里学习到了很多非常实用的中文并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当然也为我和丈夫在这里创业提供了很多重要信息。
——英国人卡罗尔·秋林
专家点评
蛇口不只是居住型社区,更是一个综合型的以工业和社会生活为主的城区,为外籍人士创造了一个系统性的,从生活、生产、工作到社交、学习等覆盖多元文化的综合型街区。而沿山社区的发展得益于整个蛇口规划的开放性和国际化,今后蛇口样板街区应在结构、系统上注入创新元素,从而吸引更多高端外籍人士落户于此,这也是其持续迈向国际化的关键。
——深圳市委党校教授、“深圳国际化典型社区”课题组负责人许剑波
编辑 桂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