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越、河北梆子,深圳将迎来中华戏曲盛宴
读特记者 孟迷 文/图
2017-07-31 17:24

南腔委婉多妩媚,北调铿锵自多情。

8月—11月,京剧、昆腔、越剧、河北梆子,中国戏曲最具代表性的几大剧种,将轮番登台深圳南山文体中心大剧院,上演7台精彩又经典的“名家名剧”。

打头阵的是绍兴小百花越剧团,戏曲家们将于8月4—5日带来经典越剧《狸猫换太子》和《孔雀东南飞》,以弦歌清韵唱颂江南风情。

    孔雀东南飞剧照

   狸猫换太子剧照

随后,史依弘将携手上海京剧院于10月14—15日带来《圣母院》和《锁麟囊》;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将于11月7—8日上演看家好戏《钟馗》;王珮瑜则将于11月29—30日带来《老生常谈》和《乱弹·三月》两场京、昆音乐会。

   名家名剧,百闻不如一见

对于戏迷来说,能够亲临“剧坛大咖”的演出现场,近距离体味他们在唱念做打时的呼吸和韵致,实在是赏心乐事。

小百花的“二度梅”艺术家吴凤花乃越剧界一流小生,“花帅”名头威震四方。她能文能武,舞台形象不只风流倜傥,更有一股清刚之气,能够扮演一些超出书生、才子范围的新鲜角色,戏路之宽广在越剧演员中实属翘楚,创造了属于自己和越剧的独特辉煌。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的“坤生”吴桂云不仅戏曲技艺精湛,更有北大研究生光环罩身。舞台上她主攻文武老生,主演的《钟馗》曾获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首批“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剧目”等。

    河北梆子《钟馗》剧照 

京剧名家史依弘以“文武兼擅,昆乱不挡”闻名梨园界,她扮相俊美清丽,嗓音温润动听,表演细腻,风格多变,善于以丰富的艺术手段塑造不同性格的舞台角色。从艺以来师从张美娟、卢文勤、杜近芳、李玉茹、张洵澎等多位名师,从武旦到青衣,以扎实的功力和卓越的唱念连接起旦角艺术的两极。

有“当代孟小冬”之誉的王珮瑜,更是文艺界近来炙手可热的人物,从《奇葩大会》到《跨界歌王》,她头顶京剧光环,却在更广阔的天地间闯荡自如,以京剧魅力妆点自我,更将京剧艺术传播广远,成为梨园行当之无愧的“人气王”。

名剧风情,经典大胆创新

名角们来深,都带来了好戏。

小百花的传统版越剧《狸猫换太子》可谓久演不衰,吴凤花塑造的陈琳堪称宫中义仆,以智勇保全龙脉,其唱念做舞无不体现着越剧艺术载歌载舞的特色。《孔雀东南飞》同样是越剧经典,这段发端于乐府诗歌的爱情悲剧从古至今感染了无数人,吴凤花以哀婉缠绵深情演绎焦仲卿,为观众呈现身陷情感两难中的悲情抉择。

   狸猫换太子剧照

    孔雀东南飞剧照

《钟馗》由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创排于1984年,是剧团及吴桂云的拿手戏,讲述了流传千年的民间传说:穷书生钟馗考场中受压制,愤然撞柱身亡,好友杜平冒死为其埋尸立碑;上帝感钟馗生性刚直、蒙冤受屈,封其为捉鬼大神;钟馗感杜平埋骨之恩,将小妹许其为婚,寅夜间率众鬼卒送妹至杜家,而后去终南山赴任。全剧讴歌正义,鞭挞邪恶,一咏三叹荡气回肠。

  圣母院剧照

史依弘本次剧目选择则颇为“大胆”。新编京剧《圣母院》改编自法国作家雨果巨作《巴黎圣母院》,但将时代背景设为明朝中后期。表演上,史依弘融合了青衣、花旦、花衫、娃娃生多种行当特点,在保留传统京剧程式的基础上,将斗牛舞、吉普赛舞等融入表演,以中国戏曲之形演绎西方经典之魂。

    锁麟囊剧照

《锁麟囊》虽是传统京剧,却面临着流派的挑战。2011年,史依弘首次以“梅派”的方式演绎了这出“程派”名剧,打破门户之见;时隔五年,她将再次赋予“占尽风华版”《锁麟囊》独特韵味。

百态演剧,现代诠释复古

比史依弘更颠覆的,是王珮瑜带来的《老生常谈》京剧清音会和《乱弹·三月》京昆演音会。

清音会的概念来源于清末民初的“清音桌,放在当代就好比一个小型演唱会,它与正规戏曲演出的区别在于——清唱、不扮戏、不着戏服、依现场情况定制戏码。王珮瑜及其团队重新以当代审美呈现已绝迹的“清音会”,并融入多种现代手段,既是传统戏剧内容的全新解读,又是现代戏剧舞台的复古诠释。

“演音会”则是另一种演出概念,它融合了音乐会、演唱会、戏剧的形式,将板鼓、京胡、二胡、三弦、阮等传统乐器单独剥离呈现,再以生旦净丑来为乐器做意义的延伸、情感的诠释、思想的解读,最终讲述一部京剧音乐史诗——从昆腔的形成到水磨腔的延衍,再到花雅之竞后京剧的逐渐完善,乃至于之后京剧的日臻成熟。

这两场演出将集中展现王珮瑜的“温和改革、积极保守”,无论是传统的京昆名段,还是经过团队打磨创新的“古调新声”,都是“不安分”的瑜老板为观众精心烹制的戏曲盛宴。

 编辑 张颖

(作者:读特记者 孟迷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