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市委常委、前海合作区党工委书记、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田夫赴河源市源城区等地调研对口帮扶工作,河源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总指挥刘渤等陪同调研。
作为河源市的南大门,源城区地处东江与新丰江汇合处,地理位置优越、雨水丰沛,但仍有5个省定贫困村:坪围村、双头村、上村村、高围村、陂角村,均位于埔前镇。2014年,深圳市大鹏新区与源城区结成对口帮扶关系,向5个省定贫困村分别派出了驻区工作队,开展帮扶工作。结合各村特点,大鹏新区通过共建产业园区,打造“一村一品”扶贫项目,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改变,贫困户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
调研中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调研组一行首先来到深圳大鹏(源城)产业转移园,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关于现阶段园区整体规划、政策优势、项目建设情况、招商引资成果以及投融资情况的详细介绍。自开展帮扶工作以来,大鹏新区拨付产业园建设专项资金共计1.3亿元,目前已投入9000万元,其中5000万元用于大鹏(源城)产业转移园基础设施建设,4000万元用于河源鹏城科技生态园建设,河源鹏城科技生态园已完成规划设计,将于7月正式动工建设。
产业转移园位于惠河高速公路河源埔前出口处、紧靠河源国家级高新区,距离市中心区仅11公里,以电子信息为产业发展方向,重点承接和发展国内外及珠三角地区转入的电子电器产业和“四新”产业项目。在帮扶双方共同努力下,先后成功引进阿里巴巴信息港(广东)有限公司、深能热力(河源)有限公司、河源市集创兴科技有限公司、河源数码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园区现有落户项目133个,竣工投产项目90个,在建项目26个(其中在建超亿元项目4个),筹建项目17个,合同投资总额331.09亿元。2019年产业转移园产值达120.06亿元,税收约2.89亿元。
产业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对源城区如此,对5个省定贫困村也是如此。
当日下午,大鹏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广阳前往埔前镇的陂角村、高围村、上村村调研大鹏新区对口帮扶工作。
面积只有2.8公里的双头村,是5村中面积最小的,人均土地面积也是最少。“触网”让双头村发展空间无限拓宽,通过打造双头电商创业园,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就业。创业园2017年被评为“河源市市级众创空间”;2018年被评为“广东省省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2019年被评为“广东省星创天地试点单位”,2019年底创业园入驻企业31家,销售额达225万元。
调研中
无花的“果”、有花的“兰”,是坪围村持续增收脱贫的两大法宝。近年来,坪围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无花果和兰花产业,近两年仅无花果项目收益35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2019年底,坪围村建成一座2772平方米的兰花温室大棚,目前培育蝴蝶兰苗8万株,预计将于2020年底上市销售,再可增收20万元。
借助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上村村2019年入选“广东省文化旅游村”和“广东红色村”。通过推动罗焕荣(黄埔军校一期学生)故居和家风家训文化馆建设,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红色旅游景区。2019年,贫困户人均收入21062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至91万元。
依山傍水的陂角村则重点发展“小坑土鸡”项目,养大后的“小坑土鸡”又走进了大鹏扶贫超市,与大鹏新区食品促进协会合作,签订长效稳定供销合同,打造高质量小坑土鸡品牌。2019年7月,陂角村获得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授予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荣誉称号。
靠山吃山,高围村大力推进五指毛桃产业基地建设,投资100万元建设育苗基地、生产基地、营销中心,辐射带动全村设立种植基地,为高围村及贫困户每年增加收益20万元,进一步提高自身“造血”功能,增强扶贫成效可持续性。
村村有特色,户户有增收,截至2019年底,5村均已完成个人申请、村级评议、镇级复核和区级抽查审定工作,核定贫困户人口334户933人人均收入达1.8万元以上,按照“八有”标准,全部实现100%预脱贫。
刘广阳表示,脱贫攻坚决胜之战号角已吹响,新区将携手源城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精神,乘势而上、尽锐出战、接续奋斗,确保对口帮扶工作劲头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在保基本的基础上求突破,坚决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