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修缮、活化利用:上海大批建筑遗产成“网红”

中国新闻网
2020-06-20 17:01
摘要

素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的上海,近来有一批建筑遗产经过保护修缮、活化利用,焕发活力,成为海内外游人竞相打卡的“网红地标”。

沐浴305年风雨的“商船会馆”修缮重开,无言讲述上海近代历史;荣宗敬旧居原貌再现,变身沪上顶级美术馆……素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的上海,近来有一批建筑遗产经过保护修缮、活化利用,焕发活力,成为海内外游人竞相打卡的“网红地标”。

建于1918年的上海“棉纱大王”和“面粉大王” 荣宗敬故居,变身沪上顶级美术馆。

6月19日,首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入选项目在沪揭晓。15个入选项目包括:陈望道旧居、武康大楼、旧上海图书馆、美琪大戏院、徐家汇天主教堂、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等。

在上海,历经80多年沧桑的杨浦区图书馆,通过保护修缮,恢复了琉璃碧瓦、精致彩绘,以鲜明的中国古典建筑之美吸引大批参观者;“红色地标”陈望道旧居,不仅复原了陈望道先生居住时期的历史原貌以及家具等原物,还巧妙改造空间、移步换景,变成了一座随处可见展品的《共产党宣言》展示馆。

位于南京路步行街上的“上海市第一百货”,前身是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新公司,整体建筑结构包括两座老楼,和周边的新建筑交融在一起,给保护利用出了“难题”。据介绍,即将于2021年全部竣工的保护修缮工程,以原有的“十字街”为轴线串起周围的新旧建筑,使之变成了一个“非常有烟火气”的商业群体。

同时,两幢老楼之间原来影响保护建筑风貌的玻璃幕墙也被拆除,代之以充满雕塑感、向室外空间开放的一个创意连廊,让老建筑气质焕然一新。

“上海近现代建筑的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保护城市中珍贵的建筑遗产,并非只有一成不变的做法。”上海现代城市更新研究院理事长俞斯佳说,上海正在积极探索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和方法,用历史建筑创造出城市中新的风景。

编辑 刘桂瑶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