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长尾”仍在,《皮绳上的魂》接棒再来。
7月28日下午,与《冈仁波齐》套拍,根据著名作家扎西达娃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魂》《去拉萨的路》改编的“魔幻电影”《皮绳上的魂》在深圳举行了超前试片。电影放映结束后,导演张杨还亲临影厅,与观众进行了长达1小时的面对面交流,观众举手此起彼伏,场面热烈。
还有观众表白导演,称在当下看到《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这类“拷问灵魂”的影像,十分难得并称看完电影,明了了自己的人生困惑。据悉,电影《皮绳上的魂》获上影节最佳摄影奖,8月4日全国公映。
三条线索三路“掌纹”
6月20日上映的《冈仁波齐》创造了纪录电影的奇迹,截至7月28日,票房已经逼近亿元大关。这大大出乎了导演张杨的意料。《冈仁波齐》的大卖,让张杨和电影出品方意识到,与《冈仁波齐》套拍、同样讲述藏文化的《皮绳上的魂》或许也能被市场接受,于是火速定档8月。然而,和手法极简、无剧本、全部采用素人演员,真实拍摄的《冈仁波齐》不同,《皮绳上的魂》是一部标准的故事片,不仅如此,还是一部具有“魔幻色彩”的故事片,看起来颇为烧脑。
7月28日,在深圳点映时,就有观众表示“没看明白”并就影片细节向导演张杨提问,提问观众不乏4、5岁的小童。看到观众如此热情较真,张杨十分开心,他表示,电影拍摄完成,解释权其实属于观众。“但要按我的理解,电影主要分为三条剧情线索:猎人塔贝在一次神奇的死而复活之后,护送圣物天珠去传说中神秘的掌纹地,路上遇到了藏族女子琼和小男孩普;与此同时,还有一对藏族兄弟寻找塔贝复仇;作家格丹一路追寻小说中的角色塔贝,寻找这段救赎的终极意义。——三条叙事线,互有交集,赋予这部电影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是在拍电影更是在寻找自己
在映后交流环节,有观众注意到了张杨导演外形的变化,说他从一个文艺青年变得像一个老藏民。张杨导演感慨道:“我拍《爱情麻辣烫》的时候头发比现在长,我20多岁到30多岁一直是摇滚青年,也可以说我现在通过拍摄这两部电影,找到了那时候的自由随性的感觉。”
张杨导演和现场观众真诚分享了自己曾经的创作困境:“有一两年我在拍电影这件事上有点彷徨,不知道该怎么拍下去,在这样的市场环境里,大家都在炒票房,我突然觉得这不是我要追求的,我有那么两部电影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左右摇摆,不够坚决,当时我就决定停一下,看看自己到底想做什么。然后我就搬到大理去住,开了一个客栈,远离电影,远离北京,都在思考到底下面要拍什么,这两部电影是我十几年前一直在想的,是时候该把这两个作品拍出来。”
有观众提出电影中的作家就是导演的化身,张扬导演对此表示认同:“这两部电影对我来说都是探讨真实和虚构的关系,像电影里的作家格丹,他其实就是我的投射,这个作家在里面寻找他小说里的人物,对我来说,导演也是需要营造另一种艺术真实,把观众带进电影里感受到你希望传达出的东西。”
东方的魔幻电影不是《指环王》
现场有观众看完电影后,谈到“魔幻”的风格,将《皮绳上的魂》的魔幻色彩和国外许多魔幻大片进行对比。张杨导演表示:“我理解的魔幻,是想它变成非常现实的感觉,要慢慢补充想象,我不希望拍成西方魔幻,比如说《指环王》的特效方法是引到另外一个时空或是套到一个什么世界观,这不是我想要的方向。即使预算够也不会往那个方向走,我觉得这是两个层面的魔幻,《皮绳上的魂》的魔幻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呈现,要按照自己的内心、想法去创作。”
对于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张杨导演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扎西达娃的原著是魔幻现实主义,南美的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这样的作品,80年代中国很多作家受到影响,扎西达娃是中国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我也去过南美,发现那里有很多与西藏相似性的东西,也是高原,天空地貌也都特别像,那里的文化也有原始宗教、传统宗教的影响,包括鬼神等很多的可能性,在西藏产生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和这个地方的地貌、民族、宗教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进行这样的类型创作,西藏地区是绝佳的选择,张杨导演进一步介绍:“最开始在西藏拍不了的时候,我们想过是不是可以放到甘肃西部的某个地方,变成一个西部片去拍,后来我发现不能改,根本改不了,一旦把背景换成汉族的地方,很多剧情就不成立,甚至对一个场景的设置以及时空的设置都不成立了。”
编辑 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