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与深新传播智库联合发布《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报告》。
这份重磅报告首次将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这三个我国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高、城镇化进程较早、人口聚集,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的高等教育放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对比研究。
报告显示,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最近20年间,高等教育发展总体呈现出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人才虹吸效应显著、科研产出与创新增速强劲等优势与特点。
但粤港澳高等教育仍存在规模和质量有待提升、高等教育资源未能充分适应人口和经济增长需要、科研投入产出效率偏低等挑战。
从区域比较视野出发,这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要借鉴京津冀和长三角等地区的发展经验,更加关注高等教育发展政策方向的顶层设计,出台更有效的政策激励与实施细则,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经济的适切性,构建与经济发展匹配的教育制度和体系。
高等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经济发展又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费保障。
去年2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的重要建设目标。在知识经济和创新驱动经济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愈加紧密,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也是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两者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探索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模式,对于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3.5万字报告全文中的重点:
1、广东高校增加数量和增长幅度排名第一
2018年全国(含港澳)高等院校数量为2722所,长三角为458所,占全国17%,京津冀高校数量次之,为270所,占全国10%,粤港澳为181所,占比为7%。
增长率方面,1998至2018年,广东普通高校数量增长幅度最大,为253%,安徽次之,为250%,北京(46%)和上海(60%)增长幅度最小。广东不仅增长率最高,高校增加量也排名第一,二十年间增加了109所。
截至2018年底,三大区域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数量共有20所,占全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数量(42所)近一半。但三大区域之间的优质高校建设并不平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集中于北京(8所)和上海(4所),其他主要省市至多为2所。广东与江苏相同,仅有2所优质高校,仅占广东全部高校数量的1.3%,该比例与北京(8.7%)或上海(6.3%)相比差距较大。广东优质高校数量和占比都较小,加强优质高校建设,可助力其产业升级与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2、广东高校在校生规模增长最快
2018年,中国内地主要省市高校在校生数量相比2008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广东高校在校生数量在这十年间增长最快,增幅达64%,是唯一的增长率超过50%的省份,同时其规模达到209万人,超过江苏(204万人)。
3、广东高校研究生比例小高职高专比例大
2018年京津冀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中研究生比例为26.2%,明显高于粤港澳和长三角地区,而粤港澳地区研究生比例仅为8.1%;三大区域中普通本科生占比都在50%-55%之间;粤港澳地区普通专科生比例为37.6%,明显高于其他两大区域。其中广东高职高专比例为39.7%,是广东高等教育的一大特点。
4、广东高校专任教师超过10万人,仅次于江苏
1998年至2018年,广东高校专任教师数量增长较快,增幅达到535%,浙江、安徽两省紧随其后,增幅也都超过400%。广东专任教师人数超过10万人,仅次于江苏排名第二。广东专任教师增长是经济增长幅度的0.79,比江苏(0.42)快,而北京是0.15、上海0.22、天津0.24。
广东高校专任教师高学历和高职称占比偏低。2018年,北京、上海两地高校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比例分别达到64%和55%。江苏达到35%,广东达到28%。广东高校专任教师的高学历比例提升速度滞后于广东的经济发展水平。广东教师队伍学历结构不同于其他主要省市的原因在于,广东高职院校规模较大(高职院校85所,占比56%),同时广东民办高校占比也较大(民办院校50所,占比33%)。
5、大湾区十年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增长123%,广东增长142%
2017年,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经费支出首次超越2000亿元,排名第一;京津冀次之,达1685亿元;粤港澳排名第三,为1019亿元,约为长三角地区的一半。
2008至2017年,三大区域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整体稳定增长。粤港澳地区十年间增长123%;京津冀地区相比2008年增长135%;长三角地区增长117%。三大区域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的普遍增加,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费保障。
2008至2017年,江苏高等教育经费支出从374亿元增加至757亿元,增长了94%。广东高等教育经费支出起点比江苏略低,但同期增速比江苏较快,十年间增长了142%,从2008年的335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825亿元,仅次于部属高校较多的北京。
6、广东高校毕业生92%在本地区就业
广东省、长三角地区的本科毕业生在本地区就业的比例都比较高。其中,广东省本科毕业生对本省的服务贡献(保持92%左右)最高,其次是长三角地区(平均89%)。北京高校是服务于全国人才需求,因而京津冀地区本科毕业生对本省的服务贡献较低。
7、省外流入广东的本科毕业生占比超一半
广东本科毕业生流入率在近年一直持续在高位,人才虹吸效应尤为明显,粤港澳地区的职业发展前景、薪酬收入回报和生活质量对区域外人才具有吸引力。广东省、京津冀地区的区外本科毕业生占比都比较高。其中,广东对省外本科毕业生吸引力最高(省外生源占比从42.8%上升到50.6%),其次是京津冀地区(区外生源占比平均为49%),说明广东本科人才流入率在高位。
8、广东高校毕业生起薪最高
从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水平来看,2018届广东月收入最高,达到5784元每月,高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本科毕业生月收入,长三角地区毕业生月收入最低(5694元)。
尽管三大区域的月收入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各区域薪酬收入涨幅不尽相同。长三角地区的月收入增长最明显,其增幅(38%)高于京津冀地区(32.4%)和广东(33.6%)。
从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来看,三大区域相互接近,长三角地区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略高于京津冀地区,京津冀地区略高于广东。广东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增长(7个百分点)略高于其他地区(6个百分点)。
从本科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来看,广东本科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2018届94%)最高,京津冀地区本科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增长(3个百分点)略高于其他地区(2个百分点)。
从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来看,2018届广东高职毕业生最高,达到4365元每月,高于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的高职毕业生月收入。
从高职毕业生对就业满意度来看,广东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2018届69%)略高于长三角地区(2018届68%),长三角地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略高于京津冀地区(2018届66%)。
从高职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来看,三大区域都比较高,从地理区域考察,广东高职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2018届93%)最高,且其高职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增长(3个百分点)高于京津冀地区(1个百分点)和长三角地区(2个百分点)。
9、广东毕业生本省就业以教育业、信息产业等高端服务业为主
在就业比例排名前十位的行业中,2016-2018届广东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多的行业是“教育业”(13.6%),其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0.9%),其后是“金融业”(8.0%),“各类专业设计与咨询服务业”(7.4%)、“政府及公共管理”(6.9%),“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6.3%),“建筑业”(6.0%)紧随其后。
省外高校本科毕业生流入广东就业于“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比例持续保持在高位。在就业比例排名前十位的行业中,省外高校流入广东的2016-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多的行业是“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14.8%),其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0.3%),其后是“建筑业”(9.9%),“教育业”(9.4%),“零售业”(5.9%),“金融业”(5.7%)紧随其后。
在就业比例排名前十位的行业中,2016-2018届广东高职毕业生就业最多的行业是“建筑业”(8.3%),其次是“零售业”(8.3%),其后是“教育业”(7.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7.6%)、“各类专业设计与咨询服务业”(6.4%)、“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5.8%)、“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5.7%)、“金融业”(5.1%)、“居民及维修服务业”(3.8%)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3.4%)紧随其后,成为吸纳高职毕业生的主要行业。
10、三大区域各有特色
京津冀的特点是优质高校重地,京津地区部属名校集中,有中央财政支持并为全国人才需求服务,京津地区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高地。
长三角高等教育基础好,发展快,上海江苏等地强校较多,该区域较快的经济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较快发展。
粤港澳地区广东高等教育基础不如其他两区,整个粤港澳的优质名校集中于香港。但广东高等教育近年来发展较快,新建高校111所,超过江苏(101所),在校生规模近10年增长了71%,达218万人,超过江苏(209万人)。
高等教育是高技术人才培养环节的最后一步,通过研究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使得高等教育可以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在对三大区域高等教育进行各个层面的对比后,有哪些趋势值得大湾区关注?小政也请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王伯庆教授和韩蔚教授为做了深入解读,至少划出这么几个关注重点——
① 顶尖高校广东还需努力。高校建设方面,粤港澳地区高校数量从62所上升至183所,增加了约2倍,占全国比例由2.3%上升至6.7%,但是相比其他两地区其占比仍然较低。三大区域之间优质高校建设成果并不平衡,京津冀和长三角汇集了较多部属院校,而粤港澳地区的世界顶尖高校主要集中于香港,广东入选顶尖高校数量较少。
② 大湾区在校生规模仍有增长潜力。学生规模方面,三大区域中粤港澳地区高校在校生增长幅度大,然而其占本地人口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学生规模还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③ 大湾区教育经费支出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三大区域高等教育经费支出都在持续增加,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粤港澳地区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增长与比例滞后于该地区的人口比例和经济增长。
④ 大湾区研发投入产出方面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高校的研发投入与产出,粤港澳地区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便是增速快,研发经费、研发人员及相应的专利和论文都呈现这样的特点,整体来看粤港澳地区高校对研发的支持力度正在加大,不论是研发投入还是产出,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⑤ 广东对全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才虹吸效应非常显著。广东的快速经济发展一直是受益于高等教育的人才流入。广东的高等教育对现有产业如教育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高端服务业都基本上起到了很好的人才支撑作用。为了支撑产业升级和转型,广东在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上都需要着力。
另外,近年来广东面临着产业链稳定的问题,产业链要稳定,受过高等教育并有产业经验的大规模的管理和技术人力资源是关键因素,广东的高等教育可以在建设稳定的产业链方面起关键作用。
⑥ 大湾区高校背景科技型上市企业数量和总市值仍待后来居上。此次报告选取的高校背景上市企业,许多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创立,当时国内高等教育最先发展起来的地区是京津冀,其次是长三角,粤港澳尤其广东在高教领域是后来者,因此报告显示粤港澳在高校的产学研和科研转化方面相对滞后。
两位教授解读分析说,像深圳这样的科技创新之城,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因此才有“四个90%”的说法。据政府数据披露,2018年深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2%,在深圳A股上市公司中,2019年报披露研发费用的企业就有269家,占比87%,合计研发投入898亿元,占营收入比例为5%。因此深圳的高等院校和专业科研单位要应对大湾区发展的需求,在输送创新人才和提高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就需要持续加大力度。
⑦ 广东应通过联合办学引入师资、生源、办学经验。广东省近年来在多元办学和大学布局方面有许多新的变化。但是,从更高的层面看,与国内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区域比较,广东高校不仅在数量上,在质量上都有待提升。
广东有着经济发展优势,相关政策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的出台,地理位置上广东毗邻香港,应利用好这些发展契机,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新建若干所新型大学;加强与港澳高校的合作,设置中外合作高校,通过联合办学、合作培养研究生等项目引入港澳的师资、生源、办学经验等;推进三地高等教育交流与发展。
(撰文 韩文嘉 陈小慧)
编辑 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