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战争大片《敦刻尔克》21日开始在全球陆续上映,好评如潮,在印度影评人当中也口碑甚高。
但是,一些印度媒体却越看越不是滋味:影片中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为何没有丁点儿反映印度士兵的贡献?更进一步的质疑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里,印度军队的存在感为何一直这么弱?
出人,出骡子——被忽略的“重大贡献”
《印度时报》23日一篇报道说,诺兰的新作“其他什么都好”,就是完全忽略了印度军人在这场重要战役中的“重大贡献”。
《敦刻尔克》剧照。
印度作家米希尔·夏尔马在《彭博社评论部》专栏中写道:这部电影“加深了一个错误印象,即法国陷落后,只有英国人孤军奋战地抵抗纳粹德国,而事实上,千千万万印度士兵别无选择地和他们在一起并肩作战。”
印度史学家指出,二战期间,约有500万来自英联邦国家的军人加入了英帝国军队,其中近一半人员来自南亚。印度军人在二战期间不少重要战役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中包括利比亚的托布鲁克围城、意大利的蒙特卡西诺、印度边境的科希马和英帕尔等战役。英国、中国、印度和非洲军人组成的多国部队从日本手里夺回了缅甸,为反法西斯同盟立下大功。
不过,印度士兵在敦刻尔克大撤退这场战役中的作用却相对模糊。《战争中的英治印度:一部印度的二战人民史》作者、牛津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亚丝明·汗告诉英国广播公司驻印度记者苏蒂克·比斯瓦斯,关于印度军人在这场战役中扮演的角色,能找到的历史数据非常少,她为此常感困惑。已知的一个事实是:在这场战役打响前,来自印度陆军的4个连队正在法国服役,其中三个连从敦刻尔克安全撤离,另一个连未能逃离,被德军俘虏,很多人后来死于战俘营。
这四个连替远征法国的英军提供动物运输服务。1939年二战爆发前,英国军队就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但英军到达法国后发现仍需要牲口运输,而当时印度的18支骑兵部队中仅有两支刚刚把马匹换成了坦克。印度派出四个运输连、护送超过2500头骡子,一路从印度孟买运到法国马赛,帮助英军运输物资。接到撤退命令后,很多印度士兵无法带走骡子,就把它们送给了法国老百姓。
不如拍个印度版《敦刻尔克》?
历史学家约翰·布罗伊希认可印度媒体的说法。他对美国《纪事》网络版杂志说,印度军人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的表现“特别临危不乱,很有秩序”。
“他们人数不多,大概只是数十万大军中的几百个人,但如果在电影中能有所展现,可以提醒世人在二战中印度军队的角色多么重要,”布罗伊希说。
2017年7月16日,《敦刻尔克》电影海报。
亚丝明·汗说,其实近年来,英国主流历史学界已经开始注重研究来自亚洲、非洲、加勒比地区的军人对英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相关主题的展览、电视纪录片等也制作过不少。“现在再说这是个被彻底遗忘的故事,就不太确切了,”她说。
针对印度媒体的质疑,影片《敦刻尔克》历史顾问、历史学家乔舒亚·莱维纳表示,这部片子毕竟属于“虚构作品”,“一部电影没有义务去讲述关于敦刻尔克的完整故事……而且片长有限,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他鼓励印度自己拍一部印度视角的二战片:“我倒愿意看到一部讲述敦刻尔克,或者关于整个二战的印度电影,我真诚地希望印度影人正在着手做这件事。”
无论如何,“印度士兵在二战中角色”的讨论并没有阻挡印度观众的观影热情。《敦刻尔克》21日在印度上映,也没有按照以往其他好莱坞大片的习惯制作任何印度本国语言的配音版本。据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印度分公司的人说,刚过去这个周末,这部片子就收获了240万美元票房。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