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在东莞市松山湖望野博物馆(筹)开展的《踏波东来——遣唐使的回忆》(朝臣备的大唐世界)特展,迎来了全国各地文博界、收藏界众多大咖。
展览首次在国内公开展出日本国朝臣备书丹褚思光撰文鸿胪寺丞李训墓志原石。展品主要集中在唐朝开元年间,日本遣唐使留学生下道朝臣真备入唐,所用、所见、所闻的同时期物品,极具学术参考价值和历史研究意义。
以展聚贤,跟随遣唐使感受“大唐盛世”
当天上午,深圳市博物馆、慈溪市博物馆、陕西华夏古代艺术博物馆、洛阳华夏古代艺术博物馆等馆长及业界代表到场,共同领略朝臣备时期的“大唐世界”之美。
此次《踏波东来——遣唐使的回忆》(朝臣备的大唐世界)特展由深圳望野博物馆主办,西北大学博物馆、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洛阳华夏文房文化博物馆、古泉文库、PROJECT等博物馆和机构支持,展览时间为2020年6月18日至10月18日。
“朝臣备作为日本遣唐使,从日本航海而来。他受唐朝乃至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深,此次展览就以他的视角出发,展现他眼里的中国,和呈现其入唐过程中获取文化信息的变化。”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向记者道明此次展览主题的缘由。
据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介绍,此次展览是日本国朝臣备书丹褚思光撰文鸿胪寺丞李训墓志原石首次公开展览,同时也是以唐玄宗大历史背景为空间点,呈现朝臣备所向往理解的“大唐世界”的唐代文物展。
踏波东来,走进历史,透过展览,让人仿佛站在朝臣备的身影后,再回到开元天宝的夜雨春光中,能体会到盛世大唐的美好与荣光。西亚琉璃、海贝来通、粟特胡人、开元白瓷、佛教净瓶、日本银钱、外黑内白淄素瓷……现场展品琳琅满目,都是开元——天宝(713至756)间唐代鼎盛时期的珍贵文物。
“墓志的发现填补了中日关系史、中日书法史、遣唐使、日本史的重要空白,为学习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新史料”。阎焰表示,目前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关注研究中日遣唐使这段历史,而此次展出包括“李训墓志原石”在内的许多文物,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展现日本遣唐使入唐以来的所用、所见、所闻,对于中日文化交流、历史研究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也正因此,中国民俗钱币学会副会长、古泉文库钱币丛书总编宋捷远从陕西赶来参展,并展出其珍藏的两枚“和同开珎”古钱币。据了解,该古钱币目前市面发现不到300枚。
宋捷表示,松山湖生态环境优美,而松山湖望野博物馆(筹)内“别有洞天”。此次展览也向业界提供鉴赏交流的机会,特别是自己所关注的古钱币,通过展览也能与许多业界大咖交流,加深对于古钱币领域乃至盛唐时期历史的认识。
“此次展览也是一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能让参观者了解到盛唐时期历史特征、时代变迁、民族融合等多方面知识,提高大家对文化艺术的关注,十分有意义!”陕西钱币协会秘书长袁林说。
“文物”碰撞“科学”,擦出别样创新火花
读特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除了邀请博物馆界和文化界的大咖,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中子科学中心办公室主任刘忱。这并不是偶然,此前松山湖望野博物馆(筹)就与当地科研平台团队成员有“跨界”交流。
6月15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院士、首席科学家赵金奎以及10多位科学家、研究员就曾来到松山湖望野博物馆(筹),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文物”“科学”大交锋。
阎焰表示,中国的物质史就是材料史,现今的学术研究特别在于“器用”两个字,而陶瓷恰恰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发明之一,是在材料科学之中非常重要的存在。
“西方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玻璃的发明。”当时,汪卫华围绕“为什么中国出现了陶瓷却没有推进玻璃的研究”与众人展开讨论,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也对古代材料技术感到惊叹。
6月18日展览当天,阎焰带着记者参观展厅时,指着眼前的展品感慨:“眼前所展出的产品集中体现唐代当时的工艺水平,十分精美。部分展品的材料工艺、精度、密度,甚至当前科技水平也未必能做到。”
因此,在阎焰看来,此次展览并不能停留在表象,当做是一次普通的历史文物展,这背后其实有更多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等待挖掘。
当前,松山湖也正以博物馆建设为抓手,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接下来会借助散裂中子源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平台,利用高科技检测与修复手段,开展文物鉴定、维修、保存等技术研究,建立文物检测与修复研究中心,探索文物的奥秘,带动相关产业在园区发展。
松山湖望野博物馆(筹)是松山湖首座博物馆,于2019年10月1日开放四大展览,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同时,也为松山湖园区文化事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目前,松山湖望野博物馆(筹)展出包括各类宋代文物、汉代书写陶器、宋金元书法瓷器古代红绿彩雕塑等,风格独具。
编辑 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