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城西丽实验学校五年级女孩吴思颖在给参观人员介绍
“这是我们种的桃金娘、石斑木,我们走到哪里都带着它们。它们是华南本土野生植物,但这两盆被我们收养了,已经不能算野生的了。” 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2号展馆内,深圳大学城西丽实验学校五年级女孩吴思颖不断给参观人员介绍着自己的这两位“好朋友”。
从左至右,依次是白雪瑞、杨长钰、罗湘怡、吴思颖
一群小学生代表参展,在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众多展位中显得格外惹眼。展位负责人、西丽实验学校科学老师罗其洁老师表示,西丽实验学校师生们走进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带来了学校12年的植物学教育推广以及研究成果,旨在向社会传播儿童植物学教育理念,用行动告诉人们,尊重是所有生命共荣的唯一法则,在大城市中,我们更应尊重野生植物生存和演化的权利,与它们共同生长,共同繁荣,与自然融为一体。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植物学家”
白雪瑞、杨长钰在展位上接待参观者
“为什么我们人类习惯于奴役其它生命,无情地裁剪它们的身体,干预它们的进化。在自然奔放的杂草地上,我们感受到的是土地主人的姿态。”陈心兰同学在自己的观察日记里写下了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其实,这样的认知是西小学生们对华南本土自然野生植被深入研究的结果。
罗湘怡、白雪瑞在展位上为参观者服务
2003年,在一次“平方米内的世界”探索主题活动中,学生们发现了很多生态问题,城市发展太快,水泥森林的建设方式牺牲了大量本土野生植物。2004年,同学们与老师一起研究紫花酢浆草的变异,从搜集整理、制作标本到入册分类、数据分析,孩子们看到了三叶草到四叶草空位式、叠生式、瓣侧分裂、半瓣中插生“心形”分裂的不同变异趋势,而探秘造成其变异的外部原因,也成为孩子们不断深入钻研的一个课题。孩子们在这一过程中竟意外地发现,常见的紫花酢浆草竟然是南美品种,而本土品种已经很少见。
西丽实验学校的展位吸引了不少国外的参观者
“生态教育应该从小孩子开始。”西丽实验学校校长张光富认为,在“生长学习”思想指导下,开放、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建立与植物沟通的心灵窗口,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多样性”。
小小展台吸引了不少外国友人的关注和兴趣
目前,该校的《华南本土野生植物的驯化》系列课程已自成体系,课程强调让学生关注本土野生植物的生存状况,学会培植和欣赏身边的野生植物,尊重植物的选择、遗传、变异等自然演化权力。
西丽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在进行组织培养
每周一节“本土花卉栽培课程”纳入常规教学;全员普及“野生植物主题活动课”;开展“本土野生植物组培研究课”社团,重点研究桃金娘、野牡丹、石斑木等本土野生植物的组织培养方法。五年级女生杨长钰告诉记者,自己加入植物组培社团后,一直致力于保护华南本土野生植物,梦想是当一名植物学家。
“园林植被仅有14.7%本土物种”
罗湘怡在解答外国参观者的咨询
罗湘怡和白雪瑞两个小姑娘,一直忙着接待着来宾的观展咨询。湘怡忙里偷闲地告诉读特记者,学校教学楼旁靠近食堂的空地上有一个很大的花圃,自己和同学们经常去转转,看看那些酢浆草、车前草。罗老师介绍,这块花圃是西小的“科学生态实践基地”,这里拥有2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24平方米的工具房,以及100平方米的植物组培室,拥有12台超净工作台,100平方米的休息平台,种植着100多种本土野生植物。
西丽实验学校2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
在2005年《还有多少?——探究本土野生植物的回归》这一主题活动中,该校同学们调查发现,受访者年龄越大对本土野生植物的辨认准确率越高、野生植物随着城市和时间的发展正逐渐消失,它们的生存区域不断缩小。
西丽实验学校为学生们搭建了12个无菌工作台
“同学们调查了98种深圳野生植物,对照《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发现了13种外来植物。深圳常用的园林植物中,属于广东物种的只占14.7%,外国物种高达39.8%,剩下是国内其他区域物种……本土野生植物正受到洋物种和外区域物种的威胁。”吴思颖介绍。
白雪瑞同学在耐心地接待参观者
“本土野生植物,深圳本就是它们的家园,它们的存在是深圳历史的见证,更是深圳自然环境的绿色标签,它们生命力顽强,具有生态平衡等自然属性。在一定范围内,减少人为干预,让杂草放衍、平衡自然群落,有助于减少对本土植被生长机制的破坏。”白雪瑞和同学们都希望,更多人能够关注到身边的野生植物,保留身边植物的多样性,特别是濒临灭绝的物种,让它们和城市和谐共生。
这一曾在2005年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的研究活动,而今在新一届学生们的手中,继续深入,同学们把呼吁变成使命,自己动手组培研究、驯化更多本土野生植物,放养到身边的绿地中。
“尊重自然生态同建绿色共荣”
西丽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在进行实验
“华南野生植物应该和华南地区是一体的,不能因为城市的建设,而牺牲掉野生植物,全部变成人工培植的单一植被。”身为一名00后,吴思颖颇感遗憾的同时,对植物研究也更加用心。
西丽实验学校科学老师罗其洁
“今年,学生们敏锐地发现水泥夹缝里能长出植物,校园小荒地可以冒出50多种野生植物。生命具有原生力量,土层中很多种子可以在不受外界干预时,获得充分生长。”在观察中,学生们提出了“让大城市自己长出一些植物的想法”。罗其洁老师联合西丽小学与松坪学校1500多名师生,开展的主题活动课《草归大城,人归自然》,在第3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评“全国十佳优秀科技实践活动。”
西丽实验学校的学生在做植物学分析
“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野生植物是大自然的恩赐,更是人类的朋友,人与植物、动物都是平等的,自然并不仅有远处的森林,更有身边的野生植物。在城市中留给本土植物野放空间,也能彰显城市包容的文明价值。”罗其洁老师表示,“我们的想法是让小部分土地自我修复,自发长出更多野生植物;部分区域保留一些杂草,尊重原生态;我们也建议郊外的公园,尽量保持原生态植被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减少破坏性绿植重建。构建积极的与植物‘共生共荣’的价值观。”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