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互融” 深圳非遗项目已达162项!

读特记者 聂灿/文 通讯员 苏小雨/文 王兆宇/图
2020-06-18 14:35
摘要

截止目前,深圳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162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28项,市级24项,区级103项

非遗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文化多样性的鲜活样本,作为移民城市,深圳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多元文化在这里相融相生,并成为深圳文化的一部分。

61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刚刚落幕,“线上直播”、参与互动、购买非遗产品、听非遗知识讲座等,让深圳市民与传统非遗来了一次亲密接触。深圳日益丰富的非遗资源正广泛被人们熟识且喜爱。

记者从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获悉,截止目前,深圳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162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28项,市级24项,区级103项。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62人,其中国家级3人,省级24人,市级30人,区级105人。

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包括:灯舞(沙头角鱼灯舞)、狮舞(松岗七星狮舞)、麒麟舞(坂田永胜堂舞麒麟)、麒麟舞(大船坑舞麒麟)、祭祖习俗(下沙祭祖)、中医正骨疗法(平乐郭氏正骨法)、中医诊疗法(贾氏点穴疗法);3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分别是:沙头角鱼灯舞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观球、松岗七星狮舞代表性传承人文琰森、贾氏点穴疗法代表性传承人陈荣钟。

多年来,经过深入调研、发掘保护,深圳非遗呈现日益丰盛的增长势头。目前,深圳已陆续建成20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习所和 “非遗”博物馆(展馆)。与此同时,深圳非遗传播品牌项目“我们的节日:欢乐闹元宵”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一系列的本土民俗活动,如盐田区的‘沙头角鱼灯节’,龙华区‘麒麟文化节’,南山区“‘辞沙祭妈祖大典’、‘开丁节’、‘侯王诞祭典’,宝安西乡的‘三月三庙会’等花落各区,广受市民欢迎。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

(作者:读特记者 聂灿/文 通讯员 苏小雨/文 王兆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