婀娜的加拿大“梦露大厦”、曲线优美的哈尔滨大剧院、如飞碟般的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北京胡同里如梦似幻的“泡泡”……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风格各异又一脉相承的建筑,均出自中国知名建筑师马岩松及其MAD建筑事务所之手。
近日,“尚上讲堂·第三季”在深圳深业上城拉开帷幕,邀请来自艺术、建筑、摄影、设计领域的知名艺术家先后开讲。马岩松作为首场讲座嘉宾分享他对“建造自然”的思考,为深圳观众分享现代城市中建筑的未来之路。接下来,肖全、隋建国、姚谦将接棒开讲。
承袭钱学森的“山水城市”构想
1975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马岩松,被誉为新一代建筑师中最重要的代表。
从2002年设计浮游之岛开始,马岩松以“梦露大厦”、哈尔滨大剧院、鄂尔多斯博物馆、中国木雕博物馆及“假山”等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实践着未来人居理想的宣言”。2014年,他获邀成为芝加哥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首席设计师,成为首位获得海外重要文化地标设计权的中国设计师。
马岩松的建筑作品多以长弧曲线取胜,在很多人看来,多少都有点他的恩师、已故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的科幻传承,但在马岩松的心中,却有着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山水城市”,也即倡导把城市的密度、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通过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走向一个全新的、以人的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文明时代。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山水城市”的构想,针对当时中国城市出现大规模的水泥方盒子建筑,倡导要以中国的山水精神为基础建立一种新的城市模式,但这一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城市设想,当时并没有人响应。
“我们口中的火柴盒城市,钢筋混凝土的丛林,说的其实是人在城市中的迷失,因为这些建筑不是为人的情感去设计的,人在这里没有归属感。”2013年,从业十年的马岩松在设计思想上有了重要转折,他承袭了钱学森的“山水城市”理念并出版《山水城市》详尽己见。
在该书中,马岩松总结出“山水城市”的6大原则:山非山水非水、留白和空儿、借景、空间绿化率、人体尺度的城市空间,以及隐形交通。
让城市建筑成为人造自然景观
刚刚落成的北京朝阳公园广场就是马岩松“山水城市”理念的代表作品——两座如山峰般的建筑矗立在朝阳公园一侧,“山水”之建筑形态与公园内的自然景观遥相呼应。在此之前,马岩松还直接在北海的沙滩边建造了以“假山”命名的公寓,让建筑本身成为人造的自然景观,起伏的轮廓与海岸线静默相对。
将湖、泉、林、溪、谷、石、峰等中国山水意境,融入运用到建筑语言上,马岩松的大胆设计引来了极大争议,但他却始终坚持如初:“一边是自然,一边是城市,我希望两者能有一个融合,建筑与自然的对话,是一种天与地之间的对话。”
马岩松崇尚人性和自然主义,他的作品也试图融合人、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关系。“建筑师应该为未来城市描绘新的理想,将城市的密度与功能和自然、山水意境结合起来,建造以人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未来城市,并可以为每一个城市居民所共享。”
“我不是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而是要从中得到启发,这种启发不是构造、材料,或是具体的手法,而是它看待世界的哲学。”马岩松说,中国传统山水哲学智慧带给他的启发,不仅解决了建筑的问题,还解决了文化的问题、历史的问题。
东方哲学在西方建筑的应用
虽然“山水城市”的理念听起来特别东方,但马岩松却将其理念很好地运用在西方城市建筑上。“‘山水’这个词太中国了,很难和外国人解释清楚,而说‘自然’,又容易让人联想到绿色、节能、环保等方向上去。”马岩松说,他不跟外国人谈“山水”、“自然”,而是谈人跟环境的关系,人跟自然的情感关系。
从山水的曲线出发,马岩松在加拿大设计了呈现女性曲线之美的“梦露大厦”。连续的阳台环绕整栋建筑,在不同高度进行着不同角度的逆转,来对应不同高度的景观文脉。当世界上其他的摩天大楼都在通过高度和厚度彰显权力和力量之时,梦露大厦却完全隐藏了刚硬笔直的线条,用曲线展示了飘逸与柔美。
马岩松对曲线的自如运用,离不开恩师扎哈·哈迪德的影响。从耶鲁毕业后,马岩松曾在哈迪德的建筑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她给我最大的帮助在于,她希望每个年轻人能够成为一个有观念力量的人。”
马岩松(右)与恩师扎哈·哈迪德(左)
“我们都喜欢用曲线,但哈迪德的曲线是完美的、数学化的、几何化的;而我的曲线是写意的,我追求瞬间的感觉,常常把草图直接变成一栋建筑。”马岩松说,不管是曲线还是直线,都不应该是建筑最重要的部分,“我追求的是能像古典大师一样,塑造出一种氛围的东西。”
除了在全球留下自己的建筑作品外,马岩松还跨界艺术领域,通过在国内外举办个展、出版书籍等行为,与公众一起探讨城市与建筑的文化价值。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