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区红海西路改造工程全线通车。
每逢听到台风即将登陆的消息,汕尾市海丰县梅陇镇云路村贫困户李正心就睡不好觉,毕竟台风一来,家里的几亩水稻大量倒伏、减产不是一两回了。不过,自从深圳来的扶贫干部帮助引进了袁隆平超级水稻后,李正心的这块“心病”算是彻底治愈了,因为这个品种不但产量高,而且抗倒伏,扶贫干部还帮着买了种植险,万一受了灾,还有保险赔付,一家人再也不用担心口粮了。
精准扶贫到我村,
党的关怀进家门。
脱贫致富有希望,
同心同德奔小康。
这首小诗是云路村村文书施华声创作的,村民们夸他写出了全村人的心里话。而这折射的正是汕尾百姓对深圳全面对口帮扶的评价。
2013年,省委作出了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战略决策,赋予深圳汕尾结对帮扶、同奔小康的光荣使命。4年来,深圳不断加大帮扶力度,创新帮扶方式,助力汕尾弯道超车。截至2016年底,深圳投入各级帮扶资金60.95亿元(含深圳国企实际投资8.5亿元),从贫困户的精准扶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建设,从先进产能的产业共建到涵盖教育、医疗、交通各方面的全面帮扶,从莲花山脉到红海湾畔,脱贫致富的征程上处处充盈着深圳元素。
真情真帮真扶、共商共建共享。深汕结对,为推进汕尾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全省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市奋力前行。
精准扶贫: 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夏日,一场热带风暴裹挟着暴雨直逼海丰县梅陇镇万亩超级水稻种植示范田。
“我们引进的袁隆平超级水稻亩产达1000斤,比村民们种植的传统品种多200斤以上。”驻村扶贫队长段国建告诉记者,海丰是传统的产粮大县,村民们祖祖辈辈靠种植水稻养家,但也深受台风的袭扰。龙岗区作为结对帮扶区,在精准扶贫时,结合这一情况,引进了袁隆平超级水稻。为了鼓励贫困户改换新品种,龙岗推出了“大礼包”:免费统一提供稻种、化肥等农资、种植技术培训、保底收购以及种植险,种植收益大幅提升。去年全村56户贫困户受益医疗、教育、低保等扶贫政策及就业扶贫,实现32户脱贫,余下的24户除了4户缺乏劳动能力外,今年全部加入超级水稻项目,脱贫在望。
“段国建队长和陈伟忠书记来了后,给村民办了很多实事。”村民李华炉说,虽然自己不是贫困户,也跟着“沾光”不少。村里现在添置了很多健身器材,灌溉农田的水渠全部修建一新,老旧的自来水管也将全部更新。
在陆丰市八万镇吉水村,一座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山已然变身中草药“牛大力”种植示范基地,新组建的合作社与药企签约保底收购,11户贫困户先期加入合作社,可带来11万元的预期年收益。走近河东镇欧厝村红薯和鹰嘴桃种植基地,藤蔓、果木长势喜人。“全村81户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一期种植面积分别达到30亩、40亩,预期每户年分红可达2000元,待种植面积均扩大至100亩后,可实现每人6000元年收入。目前正在推进‘农业+旅游’的合作项目。”扶贫队长陈镇松说。
“贫困村自然禀赋、交通条件不同,贫困户困难多样,找好‘药引子’,才能挖掉‘病根子’。”深圳对口帮扶指挥部社会民生组组长雷本文说,为了做好精准扶贫、用好扶贫资金,各驻村扶贫队长与“第一书记”携手,一方面深入田间地头倾听民意、摸查情况,谋定接地气、见实效、可持续的脱贫项目;另一方面外引内联,以扶贫资金撬动行业资金、乡贤善款,齐帮共扶,巩固脱贫成果,确保小康路上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上一轮扶贫“双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中,深圳在汕尾实施帮扶项目4300多个,被帮扶村人均收入和集体收入分别增长3倍和13倍。2016年开始实施“双精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当年全口径投入帮扶资金就达4.5亿元,实施一批到村、到户工程,100%完成省下达的年度脱贫任务。
“给钱给物给干部,真心实意帮扶。”欧厝村贫困户欧金氽说,深圳的帮扶干部思路活泛,带来了资金和项目,开拓了市场,为我们打开了脱贫奔康的大门。欧金氽的这番点赞代表了当地贫困户的心声。
民生帮扶: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华洲这个后生仔能干事,帮我们村修的大利桥是百年工程,村民们都念着他的好!”“大局”采访组走进陆丰市陂洋镇陂沟村村委,几位村干部立即围上来打招呼拉家常。陂沟村地处丘陵低洼地带,汛期频受水浸困扰,村头的大利桥自2008年夏季被洪水冲垮后,这个贫困村一直无力重建,造成部分农田抛荒,桥头碗窑居民小组的孩子上学只能趟过长满青苔的新寮坡拦河坝上学,雨季险象环生。市纪委扶贫干部黄华洲来到陂沟村后,将重建大利桥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在深圳华强集团、深圳市勘察研究所有限公司、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的资金及技术支持下,投资百万元的大利桥于2014年6月24日建成通车。别看大利桥长不过400米,桩基就打了20多米。“这是个百年工程,以后再不担心洪水冲坏大桥了。”村民们称赞,他们将大利桥与村水厂改建、村委会大楼改造、助学助教项目一起,并称陂沟村四大民生帮扶工程。
陂沟村是近200个“双到”和“双精准”扶贫村之一,大利桥是数千个到村民生项目之一。“路灯安装、水管更新这类项目虽然不大,却是基层老百姓最关注的民生实事。小项目能解决大难题。”陆丰市副市长、扶贫工作组组长李小军说。
2015年起,深圳市每年安排1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汕尾的社会民生等项目帮扶,重点支持汕尾市田家炳中学扩建、城区环境综合整治、环品清湖景观提升等项目。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与海丰职业学校签订招生和帮扶协议,招收海丰贫困学生75名,毕业后就业、落户深圳都不成问题。在分批支教的基础上,深圳又帮扶建设汕尾教师教育院,让深圳等地名师与当地教师零距离交流,从整体上提升汕尾的教育水准。
今年5月27日,深汕中心医院举行开工仪式,这是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汕尾以来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辐射范围最广的民生工程之一。医院规划占地面积200亩,总投资16亿元,由深圳对口帮扶专项资金全额帮扶建设,建设规模800多张床位,重点发展心脑血管、骨科、妇产儿科、消化内科、颅脑外科等专科,计划建成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三甲综合医院,预计2020年底前竣工验收,将对改善汕尾市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医院选址就完成迁坟1356穴。”汕尾市市长杨绪松表示,迁坟、征地、场平速度创造了“汕尾速度”,正说明深圳的帮扶工程深得民心。
产业共建:创新模式促进先进产能跨区域布局
“红草工业园这两年发展越来越快,带旺了周边的乡村,村民跟着受益。”汕尾城区头寮村征地协调组组长曾招盛最近忙着跟村民谋划用征地返还的留成地发展集体经济。曾招盛在深圳宝安打拼多年,早已习惯了大城市的生活,但当他得知深圳帮扶汕尾、光明新区对口汕尾城区时,他敏锐地意识家乡将迎来发展的好时机,毅然回村支持家乡建设,并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头寮村紧挨着红草工业园,不少农田已被园区征用开发。园区起步区4.48平方公里原计划2020年开发完毕,结果去年就提前完成任务,目前正在积极收储土地。“现在企业排队等着园区供地,2015年以来开工、试产的产业项目累计已达23个。”汕尾城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对口帮扶指挥部指挥长范仕国说,得益于区位优势、政策红利以及光明新区的大力帮扶,在龙头项目的示范带动下,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已经进入招商“选”资阶段,国信通、信利等多个龙头企业落户动工,发展势头喜人。
国信通科技公司生产基地落户红草工业园是流传当地的一段招商佳话。国信通的老板是汕尾人,起家的工厂设在中山,手机、电池等拳头产品主要用于出口,有建立新的生产基地的战略考虑。作为区县结队帮扶方,光明新区将帮助红草工业园招大商的目标锁定在国信通,为了促成这段“姻缘”,光明在陪嫁的嫁妆上下足了“本钱”。在新区的上市企业总部园区、深圳16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一的凤凰城安排5742平方米的用地给国信通建设企业总部,要知道很多比国信通体量大、名气大的上市企业还在为入驻凤凰城排长队。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国信通在保留中山生产线的同时,把计划总投资50亿元、全部投产后年产值超100亿元、年税收约6亿元的生产基地落定红草工业园,开创了“深圳总部+汕尾基地”的经典帮扶案例。今年2月,生产基地已经动工,一期项目年底投产。
产业共建,一企一策,每一个大项目的背后,都有一段扣人心弦的招商故事。海王药业、比亚迪、华耀城,无一例外。罗湖在自身缺乏大型制造业企业的情况下,为了帮助陆丰引入海王药业项目,一次性拿出2.5亿元创新性地量身定制一款合伙基金,解决厂房用地竞卖、项目前期建设,并再拿2亿元用于园区内外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吃下“定心丸”。这批大项目的引进,成为当地宜商环境的“代言人”,吸引了更多项目的落地,继而重塑一方发展格局。2016年4月投产的比亚迪新能源大巴项目,被称为“再造一个陆河”,当年产值就达35亿元,拉动汕尾GDP增长1.3个百分点。
截至2016年底,深圳用于支持汕尾“1+4”产业园区的财政帮扶资金已达37亿元,从深圳及各地引进产业项目289个,其中在建项目126个,计划总投资929.64亿元,为汕尾的产业腾飞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编辑 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