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缪可馨作文课后坠亡:为什么一些孩子对老师心怀恨意

读特记者 彭健
2020-06-17 17:31
摘要

小学生缪可馨作文课后坠亡事件仍在发酵,各种传言、说法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意味。

小学生缪可馨作文课后坠亡事件仍在发酵,各种传言、说法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意味。

昨天,红星新闻对这起事件作出了详细报道,记者采访到了缪可馨坠亡事件调查组的核心成员,给出了权威的说法和具有可信度的事实。

在这篇深度报道中,我发现了几个耐人寻味的细节:第一,缪可馨的语文老师袁某美在提交给调查组的自述材料中,承认了曾经打过缪可馨耳光的事实;第二,在缪可馨坠楼事件引爆网络后,有多名自称袁某美原学生的网友称:在读小学时遭到了袁某美的打骂、侮辱。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新闻,说的是河南一名男子在路上偶然碰到了20多年前教过自己老师,然后上前把这位老师给打了一顿。事情发生之后,打人者所在的村里,竟然有二三十位邻居和亲属结队去派出所说情。

打人的男子是村民公认的好人,只因为年幼时被老师多次殴打留下了严重的心灵创伤,以至20年后都无法释怀,按照他的妻子的说法:他常在噩梦中惊醒。而据当地的相关人士证实,被打的老师确实经常体罚、辱骂学生。

类似的事情还有不少。比如陕西的一名13岁女生婷婷因成绩不好总是遭到班主任辱骂,后来婷婷把这些话断断续续地录了下来,时长竟然超过了20小时。一段录音显示,男老师两次发问他人“咱班同学谁贱?”,学生集体回答“婷婷”……

有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有的人一生在治愈童年。很多所谓的“严师”或许不会想到,他们的一句粗口,一个巴掌,乃至于一个凌厉的眼神,都可能对孩子的一生造成影响。很多老师的粗暴行为,说得好听一点是对学生严加管教,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依仗权威身份和暴力的“校园欺凌”。

这种隐性或者显性的精神暴力和肢体暴力,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有调查显示,小时候遭受过欺凌的人,长大后抑郁的概率是其他人的4.8倍,焦虑的概率是其他人的4.3倍,自杀的概率是其他人的18.5倍。另外,英国科学家通过长达50年的追踪,发现童年时遭受欺负,可对人的精神健康造成持续约40年的影响。

我当然相信,我们绝大多数的老师对孩子是怀有爱意的,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人。但确实还有一些老师师德有待提升,所谓“德高为师”,这里的“德”,用更现代一点的语言来解释,就是“爱”。很多老师因为不懂得“爱”,最终在孩子心里种下了“恨”,以至于让他们在多年以后仍无法释怀。

(晶报供稿)

编辑 周晓飒

(作者:读特记者 彭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