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植物就是拯救我们!81岁的他这样解读《深圳宣言》

读特记者 林清蓉/文 李忠/图
2017-07-23 22:26
摘要

重点关注农业与人口增长问题深度解读《植物科学深圳宣言》本届大会将以大会决议形式发布“深圳宣言”,该宣言由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组成的宣言起草委员起草,将用来指导未来植物科学发展方向,表达中国对植物相关的社会、经济等重大问题的关切,体现中国担当。

7月23日下午,国际植物学大会首场公众报告举行,81岁高龄、出生在上海的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名誉主席美国密苏里植物园荣誉主任、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乔治恩格尔曼荣誉教授彼得·雷文(Peter H. RAVEN)以《深圳宣言:拯救植物,以拯救我们自己》为主题作公众报告,1000余市民通过预约与参会代表一起聆听。现场座无虚席,虽是英文报告,但全程有同传翻译,市民能够无语言障碍的接受报告内容。

植物学大家出生于中国热爱中国

用市花簕杜鹃拉近与深圳市民距离


“世界是一座花园,我们每个人都是园丁。”白发苍苍的彼得·雷文教授引用美国生态学家丹尼尔的一句名言,开始了自己的演讲。

据介绍,彼得·雷文教授是研究柳叶菜科倒挂金钟属植物的权威,他与Paul Ehrlich教授一道创立了协同进化理论。他是世界著名的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和领导者,对推进世界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是《中国植物志》英文版编委会主席之一。他与中国渊源深厚,他出生在中国上海,一生挚爱中国人民和中国独特的自然史。

现场大屏幕上,簕杜鹃和蝴蝶图片的出现引起不少观众的注意。彼得·雷文教授介绍簕杜鹃是深圳市花,蝴蝶是中国蝴蝶。他说植物很重要,很漂亮。以深圳人熟悉的簕杜鹃为切入点,拉近了与市民的距离。

报告中,彼得·雷文教授分享了他关于植物与人类关系的深邃思考,提出是时候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我们生活的空间里的自然遗产的重要性和为什么这些自然遗产会如此轻易得失去。告诉大家,我们正在失去什么,并向全社会呼吁“如果我们不拯救植物,我们就不能拯救我们自己。”

“1959年我第一次参加国际植物学大会时,世界人口30亿左右,经过50多年的发展,现在全球人口有75亿。”彼得·雷文教授从自身感受说起,以图片和图表的形式,简析了地球地质、人口演变、气候变化等过程。他指出,地球上人口快速增长,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现在人类对地球的资源的需求,已超过地球的资源1.7倍,对生态环境形成巨大压力。当今生物灭绝速率比66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以来所有的灭绝速率大1000倍,估计1200万种现存真核生物中的一半可能在21世纪末消失。全球变暖、外来植物入侵等问题出现。如何保持地球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是必须采取的行动和要承担的责任。

彼得·雷文教授在报告中还提出,深圳的华大基因、昆明植物研究院的种子库等处在拯救、保护植物上做了很好的工作。

重点关注农业与人口增长问题

深度解读《植物科学深圳宣言》

本届大会将以大会决议形式发布“深圳宣言”,该宣言由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组成的宣言起草委员起草,将用来指导未来植物科学发展方向,表达中国对植物相关的社会、经济等重大问题的关切,体现中国担当。

作为起草人之一的彼得·雷文教授深入解读了《植物科学深圳宣言》,并提出此次大会的主题——植物,以及农业必须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它们和我们息息相关。他反复强调,现在必须积极应对人口增长与农业发展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率,保护植物多样性,以拯救人类文明。

彼得·雷文教授用七个方面深度对宣言进行了解读。“第一是向负责任的科学家和研究群体转型,结合世界的变化发展植物科学。”雷文教授介绍道,第二是为实现全球永续发展目标,强化对植物科学的支持;第三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要加强跨国家和跨区域合作、加强跨学科和跨文化合作;第四是为了增进对自然的探索和理解,建立和应用新技术和大数据平台;第五是为了明智地利用自然、为了人类的福祉,要加快地球生命的编目研究;第六是要重视、记载和保护有关自然和植物的原生知识、传统知识和乡村知识;最后一点是通过广泛的参与和推广、创新的教育和大众科学活动,形成大众和植物的合力。

最后彼得·雷文教授呼吁,希望借国际植物学大会的良好契机,加强跨国合作,大家携手保护、保育动植物,保护同一个地球。

5场公众报告市民预约名额满额

国际盛会得到市民的广泛关注

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提供了5场面向市民开放的公众报告,让市民共享植物科学盛宴。7月初公众报告开放预约时,预约名额被一抢而空,大会得到市民的广泛关注。

23日,来自南山区的一名设计师杨小姐和朋友康小姐一起来聆听了这场公众报告,杨小姐告诉记者她是一名平面设计师,在生活中,她很喜欢植物,个人很感兴趣,觉得植物很美。曾经她看过一个关于英国植物园的纪录片,有一次从网上得知国际植物学大会要在深圳开以及公众报告开放预约后,她就拉着朋友一起报名了。“听到很多专业词汇,会议内容很专业,很受启发,还有机会拯救我们的地球。”报告结束后,杨小姐提出来,她很关心,市民想要参与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行动,有什么渠道。

编辑 王润天

(作者:读特记者 林清蓉/文 李忠/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