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长臂猿、黄颊山雀......大美中国背后有他们的努力

读特见习记者 张燕
2017-07-23 20:17
摘要

记者了解到,本次“中国民间自然保育”论坛的演讲有三个模块:生物多样性之美、NGO的保育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行动、动物之眼看它们的栖息地,包含“南岭之美”“怒江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一千零一叶——寻找最美大树”等10个演讲主题。

如烟似梦的南岭雾凇、鸟中“大熊猫”黄腹角雉、留着“杀马特发型”的黄颊山雀、灵长类新物种天行长臂猿、全身金色的司徒蟾蜍……23日上午,一场展示生物多样性之美的“中国民间自然保育行动”公益活动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活动现场,来自全国大江南北、生物多样性保育最优秀的机构,如影像生物调查所(IBE)、美境自然、红树林基金会、香港观鸟会等,分享了他们多样化的自然保育故事,为公众带来一场自然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之美的视觉盛宴。

如烟似梦的南岭雾凇

莽山异角蟾

刚刚被国际社会承认的灵长类新物种天行长臂猿

据悉,该活动由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IBC)主办,阿拉善SEE公益机构、红树林基金会、鸟兽虫木自然保育中心共同承办,旨在展示民间组织在中国,特别是华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参与本次活动的民间组织分布在全国大江南北,包括新疆、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以及华北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议题下,他们工作范围广泛而深入,涉及栖息地保护与恢复、生态补偿、自然科普与自然教育、自然影像记录以及野生动植物监测、巡护和预警等。

记者了解到,本次“中国民间自然保育”论坛的演讲有三个模块:生物多样性之美、NGO的保育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行动、动物之眼看它们的栖息地,包含“南岭之美”“怒江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一千零一叶——寻找最美大树”等10个演讲主题。活动通过不同的图片与主题,激起人们心中对自然的热爱,进而了解自然、保护自然,反映了民间组织在自然保育方面所做的努力。

来自嘉道理中国保育的陈辈乐博士分享“道银军鱼:一个社区保育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对于保育行动的可持续发展探讨也让公众点赞。来自嘉道理中国保育的陈辈乐博士分享了“道银军鱼:一个社区保育的故事”,通过军鱼这个物种的保育,讲述与当地社区一起改变的故事,提醒大家自然保育工作中深入了解当地真实情况、让当地人共同参与的重要性。而来自深圳市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的罗茜则分享了老河沟可持续发展保育行动的成功案例,讲述老河沟从一个伐木场转型成为保护区,从几千万资金的不断砸入到实现自给自足并帮助村民增收,从溪流里齐口裂腹鱼几乎绝迹到如今随处可见,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故事。

编辑 王润天

(作者:读特见习记者 张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