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熔炉》十年后,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了吗?
读特记者 余梓宏
2020-06-15 17:27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熔炉》原著小说出版至今已有十年了,这句震慑人心的台词,仍在触动着我们吗?

日前,磨铁图书·大鱼读品推出了《熔炉:十周年纪念版》一书,该书特别收录作者给中国读者的信+熔炉原型案件记录。

2009年,小说《熔炉》开始在网络连载。它以一个真实案件为蓝本:2000年至2005年,在韩国光州仁和聋哑特殊教育学校里发生了一系列虐待和性侵害残障学生的事件,但因为当时的法律条例、地方性保护等原因,对施暴者的处罚很轻,施暴者甚至在判决后没有接受实质性的惩罚,仍继续在学校担任职务。

《熔炉》(韩)孔枝泳 著,张琪惠 译,磨铁图书·大鱼读品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6月。

作家孔枝泳在看到新闻报道后被“被告判处轻刑,并得以缓刑,在宣布的瞬间,法庭内充满了听觉障碍人士发出的惊呼声”的文字击中,放下那期间原本准备中的作品,开始为从未听到过的喊叫声书写、记录。在小说连载的短短半年间,点击率即超过1600万人次,创下网络文学连载点击记录。2009年6月30日,《熔炉》单行本甫一出版,就引发了韩国社会的轰动。“惊人的是孔枝泳做了这件事。她站在了弱者的那一边,颠覆狂乱的熔炉,撼动谎言的系统。她的成就耀眼,在地狱般的世界正中央高举挖掘真实的双手,将其公诸于世,她相信我们基本的价值。在这个时代,《熔炉》是唤醒我们美丽壮烈精神的巨作。”

2011年9月22日,电影《熔炉》上映,包括时任总统李明博在内共有570万人观看了这部电影。电影背后的真实案件再次震动整个韩国社会,数百万人在网上发起希望重启调查的请愿活动。2011年9月28日,电影《熔炉》上映6天后,在韩国民众的持续关注和舆论压力之下,案件得以重审,同时韩国国会陆续修改和通过了一系列法案,这里面就包括最为知名的“熔炉法”,即《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

比起电影聚焦于核心矛盾而言,小说反而更加引人深思,因为它展示主角姜仁浩的犹豫与徘徊。原著小说在某种意义下更能被称为“法庭小说”。在这里假设了两个法庭。世俗的法庭,法官、检察官、律师和证人,动员了实证法,伪造真实,赋予社会的强者公开的合法性。作家冷静叙述了这个过程,世俗的法庭本身也存在了另一个审理的法庭,刻画了读者的内心世界。作家以理论的想象力让主角站在信任良心法庭的这一边,然而他的美学性平衡的感觉,并没有让主角成为英雄,却让主角回到受伤的小市民的位置。 “面对不堪的现实和狂乱的生活,身为一个要讨生活维系家庭的丈夫,一个想要给自己女儿做出榜样的父亲,一个生性善良、懦弱,也有着自己不光彩往事的普通人,作为主角的仁浩要怎么选择?”呼吁分享失败的痛苦,是这本小说要传递给道德废墟时代的讯息。

小说戳中了现实的是,直到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在面对那些痛心的事件。3月韩国爆出N号房事件,上海爆出幼儿园性侵事件,4月国内爆出高管性侵养女事件……这个时代仍然有着被人视而不见的谎言与暴力。韩文版《熔炉》100次印刷的纪念词是如此说的:血淋淋地挖掘这个时代企图视而不见的谎言与暴力,是不该遗忘的信念。

今天重读《熔炉》的意义,在于看到还没结束的战斗。这个时代仍然有着被人视而不见的谎言与暴力,有被淹没在水下无从发声的伤痛,有曝光后引起轩然大波而又被掩埋真相的无助。如何为无力者发声,对于社会,对于个人,依旧任重道远。

(晶报供稿)

编辑 周晓飒

(作者:读特记者 余梓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