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嘱托 | 十个爱心故事见证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十年成长 十年关爱路 温暖一座城

深圳特区报记者 韩文嘉 通讯员 阳海军
2021-10-14 10:0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十年,一个个爱心事件温暖上演,一个个爱心人物感人心扉,让我们伴随十个故事,一起去感受关爱基金会十年的温暖历程。

十年关爱路,温暖一座城。今年,是深圳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成立十周年。在这座关爱之城的成长历程中,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足迹。

2011年,在第八届深圳关爱行动感动深圳表彰晚会上,深圳市领导和省政协原副主席、深圳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创会理事长李统书一起为“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揭牌,标志着由深圳报业集团捐资400万元设立的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正式迈步走上关爱征程。

十年征途漫漫,关爱基金会始终以推动关爱行动的深入发展为宗旨;十年初心坚守,关爱基金会大力弘扬“关爱、感恩、回报”的大爱精神;十年奋斗不息,关爱基金会向深圳市民交出了一份以爱筑城的优异答卷。在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局和深圳报业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在两届理事会的带领下,基金会凝聚社会力量,搭建社会各界参与关爱行动的平台,引导企业、机构、团体和市民积极有序地参与关爱行动,探索并形成了“关爱行动倡导,关爱基金会搭台,媒体助力,企业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创新发展模式。

十年来,关爱基金会凝聚超过1000万人次爱心捐赠,累计募集善款超过3亿元,联合深圳市数百家公益伙伴,推出数百项品牌关爱活动,受益人群超过500万人次。通过辛勤耕耘和努力奋斗,关爱基金会已经发展成为深圳地区最具诚信的公益慈善综合服务平台,先后荣获深圳首家AAAAA级基金会、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广东省扶贫济困优秀团队、深圳市文明单位、鹏城慈善40年致敬单位、深圳关爱行动十佳公益机构、鹏城慈善典范机构等众多荣誉。

十年,一个个爱心事件温暖上演,一个个爱心人物感人心扉,让我们伴随十个故事,一起去感受关爱基金会十年的温暖历程。

唱响生命之歌

致敬道德模范 为好人圆梦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2006年,身患癌症的郭丽英与“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爱心大使”丛飞许下一个美好的约定:在深圳组建一个癌症病友艺术团。谁知不久,丛飞被无情的癌魔夺走了生命。得知噩耗,郭丽英在悲痛中默默承诺:“再苦再难,只要自己还活着,就一定把这个艺术团办起来!”

2012年,在郭丽英的不懈努力和爱心企业的捐助下,深圳癌症病友艺术团——凤凰涅槃艺术团正式成立。从成立之初的7人发展到如今的140余人,当中年纪最大的有85岁,最小的是90后。多年来,他们举办了《生命之歌》等300多场公益演出活动。

为助力郭丽英的公益梦想,支持凤凰涅槃艺术团持续开展公益活动,2020年12月10日,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和市关爱办捐赠10万元善款支持凤凰涅槃艺术团。

在深圳这座关爱之城,如何给深圳的行善者更多温暖和力量?2013年,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支持深圳关爱行动“十佳爱心家庭”获奖者梁小明发起成立“爱之爱基金”,定向救助陷入困境的爱心人物和家庭。2015年在市文明办的推动下,关爱基金会联合关爱办、深圳特区报设立了“关爱道德模范公益基金”,为各级道德模范及其善行义举送去温暖和支持。2016年联合深圳市建辉慈善基金会启动“致敬行善者”,旨在通过为困境中的典型个体行善者提供支持,改善其生活境况。

为了致敬行善者,帮助深圳好人圆梦,关爱基金会推出了道德模范公益矩阵,为深圳热心公益的道德模范量身定制公益项目并筹款,其中包括全国道德模范孙影的“爱心小书桌”、全国自强道德模范张莹莹的“3D打印美好生活”、“光明使者”姚晓明的“姚晓明光明行动”、“关爱行动十佳爱心人物”谢颂泉的“筑巢育百孤”、“关爱行动十佳爱心人物”罗海岳的“我想要留在课堂”、“关爱行动十佳爱心家庭”梁小明的“一根拐杖的力量”、五星级义工李敢的“让失独家庭不再孤独”……在帮助他们圆公益梦想的同时,也推动了深圳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

奔赴光明

帮先天性白内障兄妹擦亮这个世界

2017年11月,关爱基金会携手名下姚晓明光明基金、深圳狮子会、深圳华厦眼科医院等爱心力量赴广西凤山开展“精准扶贫、重现光明”免费白内障复明活动,共给101位老人和2名孩子成功实施手术。

凤山光明行,最令人揪心的是一对患有遗传性白内障的兄妹俩,其中8岁的哥哥全盲,4岁的妹妹仅有光感。他们生活在一个贫困家庭,全家月收入只有300多元,父亲班先生考虑过送孩子去医院治疗,但有心无力。

当姚晓明博士为两个孩子去除了白内障,放进人工晶体,在揭开纱布的那一刻,他们露出黑亮的小眼珠,终于看见了爸爸妈妈的模样。“爸爸妈妈!”随着两声清脆的呼唤,孩子们的人生就此重写,也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了爱的种子。

光明行动已持续开展19年,成为深圳关爱行动中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公益项目之一。从2002年起,光明使者姚晓明多次前往粤、滇、贵、川、藏、疆等贫困地区和尼泊尔、缅甸、柬埔寨、斯里兰卡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光明行”活动。19年来,由姚晓明领队的深圳光明行动,让3万多名白内障等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以光明行动为代表,关爱基金会携手名下华厦光明基金推出“光明快车进社区”公益活动,携手名下拓荒牛复明基金,推出“关爱拓荒牛光明行动”;携手名下光基金开展防治莱伯氏先天性黑矇症行动,还联合了华厦眼科医院集团,与全国各地慈善基金和社会组织,共同开展华厦中国光明行动。

弱有众扶

助地贫儿走向健康生活

“一家三个娃,全是地贫儿”2015年,深圳晚报等媒体连续报道了这个不幸的家庭。当时,39岁的肖东国为给他的三个患有重型地中海贫血的儿子治病,四处奔走求助。他自己也因右腿皮肤癌变,手术后,成为了肢体三级残疾,失去了劳动能力。媒体报道后,关爱基金会搭建筹集善款平台,联合名下晚报爱基金和名下971飞扬爱心基金为“地贫儿肖家三兄弟”筹集善款。在爱心接力下,2016年7月,老大和老三顺利骨髓移植成功,老二也于2017年9月入院移植,苦难的一家人终于迎来了全面“脱贫”的幸福时光。

这只是关爱行动品牌项目“燃料行动”救助的数百个地贫儿中的一个小缩影。由深圳晚报联合深圳市关爱办、市红十字会、深圳狮子会等多家单位共同发起的“燃料行动”项目,至今已为2万多人次地贫儿提供了“燃料卡”和药物资助,为约90名地贫儿完成了骨髓移植手术,帮其彻底脱贫。

“燃料行动”像是一束火把,点燃了地贫儿的希望,也点燃了万千市民对地贫儿群体的关注。一张张“燃料卡”,资助患儿输血排铁。同时,项目还直接推动了政府公共政策的完善。地中海贫血症被纳入深圳少儿医保,这一举措大大减轻了病患家庭的经济负担。近年来,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与深圳晚报社联合社会各界爱心力量将深圳燃料行动关爱地贫儿的救助经验和深圳模式复制到广西百色、河池,广东河源、汕尾等地,帮助当地的地贫家庭走上“脱贫”之路。

以“燃料行动”为龙头,关爱基金会聚合了关爱脑瘫宝宝的“99康复行动”、关爱自闭症的“星星音乐会”、“星娃助绘班”等项目,为ICU贫困孩子生命接力的“救救ICU的孩子”,帮助贫困儿童圆梦的“小心愿微慈善”、“追梦少年生日会”等困境儿童有关的品牌公益项目,形成帮扶特殊儿童的特色关爱项目矩阵,在此基础上,还推出善美童心工程,让儿童帮扶儿童,让生命影响生命。

关爱来深建设者

早产三胞胎得到救助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暖心的话语,温暖了无数来深建设者。对此,来自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的彭经周一家就深有感触。

2019年2月,彭经周家的三胞胎出生了。由于早产,出生时三个孩子都只有800多克,并出现了超未成熟、超低出生体重、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动脉导管未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病症。他们直接住进了医院ICU的保温箱。这一住,就是70天。每天至少5000元的高昂医疗费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

得知早产儿三胞胎的求助信息,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ICU的孩子公益基金资助了早产儿三胞胎6万元医疗救助费,并另给予5千元生活补贴。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晚报爱基金也资助3万元爱心救助费,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帮助“中国好嫂子”吴琼、献血模范王滨、“拇指姑娘”媛媛、“玻璃心”乐乐……十年来,关爱基金会与深圳报业、广电两大媒体集团联手推出爱心接力个案救助,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报道,激发起深圳社会公众广泛的接力式的救助,最终实现个案救助。10年来,由关爱基金会发起的“爱心接力”公益项目,累计筹集善款超过千万元,救助个案达1000多人次。

除了关爱困难个体,关爱基金会十年来,还关爱了深圳多个领域和行业的建设者。2012年,关爱基金会在全国率先发起对环卫工人的关爱活动,基金会和深圳特区报共同策划的“公益金百万行”活动,筹集善款用于帮助困难环卫工人。与此同时,佳兆业响应关爱行动倡议,成立“佳兆业环卫工关爱基金”持续关爱环卫工人。关爱基金会联动市城管局等多部门开展“城市因您而美,关爱环卫工人”大型关爱活动,持续的关爱活动共发动来自800万人次捐赠的723.51万元善款。

帮助他人 快乐自己

个人(家庭、团体)冠名基金受追捧

阳海军是一名90后。2019年1月,他迎来了自己的新婚之喜。

新婚之际,他与妻子周艳林捐出礼金在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名下发起设立“外婆关爱基金”。当时,他的爱心之举,感动了无数人。

阳海军说,他从小由外婆带大,外婆的为人处世和善心善行,从小就在他的心里种下了爱的种子。外婆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着他结婚生子,可遗憾的是,外婆在他结婚前去世了。阳海军在新婚之际通过设立“外婆关爱基金”的方式来缅怀外婆,感恩外婆的养育之恩,传承家风弘扬外婆的善心善行。

随后他策划发起了“外婆敬老包”公益项目。两年来,该项目聚集了3万多人次的爱心,爱心曝光量更是高达近千万人次,现已为广东深圳、河源、肇庆,江西寻乌、湖南邵阳、衡阳、溆浦等地的1200多位困境老人和长者送去了爱心物资和温暖。

为了让个人、家庭以及团体的爱心捐赠常态化、生活化,2012 年,关爱基金会以“关爱他人,快乐自己”为口号,推出个人(家庭、团体)冠名基金创新筹款项目,捐赠一万元就可以拥有冠名权,自主选择喜爱的公益项目。个人(家庭、团体)冠名基金自推出以来,受到爱心市民的广泛欢迎,有缅怀长辈的、有纪念结婚的、有以班级名义捐赠的……截至目前已设立了 300多个基金,其中还有近百个是党员和党支部的冠名基金。该项目荣获深圳关爱行动“十佳创意项目”奖。

探索公益场景革命

让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作为文明生活的推动者,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一直重视公益场景的探索,希望将公益与市民的衣食住行结合起来,让市民在吃喝玩乐中都能轻松快乐地参与公益。

2012年,深圳特区报在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名下发起成立“特报读者公益慈善基金”,并联合市关爱办、基金会创意推出“公益金百万行”活动,成为我国内地首个“徒步+公益”模式的公益场景,也成为了深圳冬天最温暖的爱心盛会。

老基建兵李庆学大伯就是公益金百万行的一位“铁粉”。每年“公益金百万行”启动,60多岁的李大伯便揣着善款和他特意为公益金百万行活动写的字画,从布吉大芬油画村,辗转几趟公交车、地铁来到关爱基金会进行捐赠。他说,“我会一直支持下去,媒体办‘大慈善’,我们老百姓办‘小慈善’,每个人都来贡献一份力,肯定能让社会变得越来越和谐。”

“我们是‘公益金百万行’的忠实支持者,从活动创立之初就加入了这个大家庭,‘为爱行走’已经成了企业年终岁末的公益文化。”从首届活动起,东海集团每年都没有缺席,至今已为“公益金百万行”活动捐款达90万元,累计为基金会捐赠140万元。

像李庆学大伯这样的爱心铁粉,数以万计。像东海集团这样为爱慷慨解囊的爱心企业也多不胜数。9届公益金百万行,凝聚近10万人次参与,筹集善款超2796万元,帮扶困难个体超过10000人次。

2016年,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晚报爱基金创意发起爱心红桌布公益项目,通过“公益+消费+社交”的形式筹集善款。五年来,“爱心红桌布 ”收获了深圳 300 余线下餐饮门店青睐,餐饮门店纷纷加入爱心队伍,爱心市民累计参与8万多人次,共筹集善款 300万余元,100多万人次参与新媒体线上互动,成为每年 9 月的“不变之约 ”。

2019年,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探索“演出+公益”场景,联合名下 ICU 的孩子公益基金在深圳音乐厅举办了“为了ICU的孩子·启航”公益演唱会,并以公益演唱会作为筹款发力点,聚集300多位才艺儿童、凝聚了2万多人次捐赠,筹集善款170余万元。

关爱基金会还在“过年+公益”、“出行+公益”、“购物+公益”、“阅读+公益”、“婚礼+公益”“数字人民币+公益”等公益场景方面积极探索,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公益场景革命,让公益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关爱基金会获评5A级基金会。图为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创会理事长李统书(右二)、第二届理事会主席马蔚华(左二)、理事长张占恒(左一)、理事饶锦兴(右一)。

对口扶贫见风采

村里架起了幸福桥

在广东河源越王山脚下,有个村叫做雅色村。这里风景秀美,却曾是江东新区4 个省定重点贫困村之一。曾经村里有两座危桥,一个是沙河桥,一个是大坝桥。“我曾经做了一个梦,小河上架起了一座好漂亮的桥,桥上有汽车,两边有护栏,上学和去外婆家,再也不用担心掉到河里了。”生活在雅色村的秀玲做梦都想着能从安全的桥上走去学校。

2016年,雅色村成为深圳报业集团对口扶贫对象。2017年,深圳报业集团联合关爱基金会以及名下特报读者公益慈善基金、深商发展公益基金、晚报爱基金、晶报阳光基金和爱心企业祥祺集团,合资捐赠70万元重建了雅色村两座危桥。10月,整个村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像过节一样。那梦寐以求的“幸福桥”终于竣工了,竣工那天,村里人放起了鞭炮庆祝。从此,村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了保护。当地的老百姓说,“这座桥修到了我们村民的心里去了!”

除了幸福桥,在深圳报业集团的帮扶下,村里铺就了“阳光路”、亮起了“平安灯”、盖起了“月光楼”、建起了种植大棚……村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深圳报业集团旗下的文博会公司,还充分利用“文博会”等国家平台的资源优势,创新提出艺术扶贫思路,成立了文博会艺术扶贫基金,通过艺术作品公益拍卖等筹集社会资金,在村里建起了艺术培训楼,修建了村民文化广场,树起了《雅色新画卷》的艺术雕塑,将雅色村打造成为远近闻名的艺术乡村,也成功探索出“艺术+扶贫”的特色之路。

扶贫先扶智,由深圳商报联合市关爱办,发起全国首个民间支教的“募师支教”项目,至今已招募了27批共计1400多名支教老师,爱心足迹遍及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惠及学生20多万人,项目更是荣获中华慈善奖。

十年来,关爱基金会围绕脱贫攻坚任务,对广东河源、汕尾、广西百色、河池,江西寻乌,西藏察隅,新疆喀什等深圳对口扶贫点,开展了一系列扶贫工作,累计募集善款、物资超4000万元。

大灾面前显担当

30000个口罩,不到30分钟就落实

2020年初,突逢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为守护深圳,年初二,深圳交警按照部署要在深圳设立48个防疫检查站。由于买不到口罩,深圳交警局在朋友圈发求助信息,希望解决口罩短缺问题。接到信息后,关爱基金会在短短半小时内对接爱心资源,为深圳市交警局一线民警捐赠了30000个口罩。

疫情就是命令,关爱基金会从年二十九就启动应急响应,迅速行动,春节无休,发起“抗击疫情 圳在行动”关爱行动,共筹集善款1922.96万元,联动爱心企业组织超100万个口罩、100台制氧机、64台病人监护仪、10吨泡腾消毒片等价值超400万元的医疗防护物资,第一时间驰援抗疫一线。

为致敬、关爱深圳赴湖北抗击疫情77位逆行者,深圳市关爱行动基金会联合深圳报业集团、公益金百万行、深圳市群英慈善基金会创意策划《战疫侠客行》邮册,以定制创意邮票的方式致敬逆行的白衣天使。

“媒体+公益”

创新模式传递圳能量

2018年 1月,新疆喀什市合一残疾人关爱中心的法人代表施妮娜一行为该中心的200多个残疾人、脑瘫、孤儿等特殊人士在冬季没有暖气,冬衣棉被紧缺等问题求助关爱基金会。关爱基金会迅速动员深圳爱心力量,组织了价值21万余元的1084床爱心羊毛被,由顺丰爱心运输车跨越大半个中国抵达送去深圳人的爱心和温暖。之后又在腾讯乐捐平台上为该中心的残疾人募款,用于购置急需的轮椅、助听器、盲杖等助残设备。这场跨越大半个中国的求助和爱心行动,深圳晶报全程见证,并给予大篇幅的连续报道。

10年来,这样的“媒体+公益”模式成为推动关爱基金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次次温暖的行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晶报、深圳新闻网等媒体温暖呈现,激发更多的市民加入关爱行动。

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张占恒认为,10年来,关爱基金会用爱心善举不断擦亮“关爱之城”的金字招牌,在实践探索中不断丰富完善“媒体+公益”的创新发展模式。深圳报业集团及旗下各大媒体持续参与关爱行动的宣传和公益项目的实施中,成为弘扬关爱理念的主力军。各媒体还充分发挥媒体的社会责任,培育更多特色鲜明、有影响力的品牌关爱项目,努力弘扬关爱精神,传递圳能量。

“党建+公益”

践行公益为人民服务

彭湃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先导者,著名的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创始人,被毛泽东誉为“农民运动大王”。彭湃的精神深刻影响着彭湃的子孙后代。在祖父的精神感召下,广东省原政协委员彭伊娜传承先辈大爱精神,2014年与母亲在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发起成立彭湃关爱基金,继承彭湃烈士创办“得趣书室”的遗志,策划发起了 “得趣书吧”公益项目。

“得趣书吧”项目将一个书柜,100本适龄好书和一套管理模式直接送到红土地的乡村课室,让孩子们触手可读。从2014年至今,“得趣书吧”已走进了广东、广西的160所乡村学校的1342间课室,139900册图书让近10万名孩子获得知识和快乐。

凝聚爱心为党旗添彩,践行公益为人民服务。关爱基金会以党建为引领,打造一批“得趣书吧”这样的“党建+公益”品牌项目,推动党建与公益事业双融双促。从2018年开始,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主办的“红动鹏城关爱行动”,通过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党建+公益”的红色主题公益场景,推出“爱心红桌布”、“爱心红土地”、“最美深圳红”、“爱心红马甲”、“最美夕阳红”等系列公益行动,最大程度激发党员、干部和市民参与关爱行动,帮扶困难群体,弘扬关爱精神,引领社会文明风尚。该活动每年吸引近10万人次捐赠、超过1000万人次参与互动,成为深圳最暖心的爱心盛事。

(原标题《十个爱心故事见证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十年成长 十年关爱路 温暖一座城》)

编辑 编辑-周梦璇(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李林夕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韩文嘉 通讯员 阳海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